二百二十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4章 漳州海商之變,重生之景泰大帝,二百二十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次日,朱祁鈺將這個事情和政務院首理王直一說,王直便立刻同意了下來。 對於這方面的政治敏感度,王直還是極為合格的,朱祁鈺剛把將禮部打造成朝廷喉舌的事情一說,王直便敏銳地感覺到,這件事可以讓禮部成為政務院手中的一柄利劍,在施政的時候會有極大的助力。 當然,對於儀銘來執掌這個位置,王直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意思。 朝廷喉舌,朱祁鈺自然要掌握在手裡,王直對這一點沒有任何異議。 而且禮部現在是個什麼德行,大家誰不知道,早就有人上疏朝廷,要求取締禮部了,只是今年政務院的重心在開徵商稅上,王直不想在朝廷掀起太大的波瀾,也就沒有搭理那些人。 但是如何處理禮部,王直也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現在看起來,自己的那點手段和皇帝是沒辦法相比的,差距太大了。 按照他原來的想法,禮部併入鴻臚寺,將外事方面的事情全部交給禮部打理,鴻臚寺卿楊善立了這麼多功勞,早就該晉升了,現在升到禮部尚書的位置上,不會有人有異議。 但是,這麼做遠不如將禮部打造成朝廷喉舌來的巧啊! 王直是政務院首理,掌握天下文政,他沒意見,政務院也就沒有意見了,政務院沒有意見,文官自然不會有意見,當然,也不敢有意見。 況且儀銘調出學部,這個位置讓誰填補,朱祁鈺就交給政務院來決定了,對於朱祁鈺來說,學部只是六部中普通的一部,但是對於政務院來說,那可是個香餑餑,可以決定未來家族數十年呢! 畢竟學部尚書是天下公認的大宗師,哪一年的進士不得尊稱一句恩師,有這些進士在,自己家裡人即便犯了什麼錯誤,大家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的。 不過朱祁鈺也提前宣告瞭,禮部掌握朝野輿論,只能對文政方面的事情點評,大都督府的事兒,禮部還是不能說三道四,至於宗室方面,更是不能點評。 用朱祁鈺的話來說就是,大明宗室藩王已經沒什麼權力了,上面還有都察院和大理寺盯著,文官們就還是先管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再說吧。 什麼時候朝廷歲入超過十億,到時候在談宗室藩王的事兒。 不過去年大明的歲入不過兩千多萬,想要達到十億,還不知道要幾百年呢。 禮部重新崛起是件大事,滿朝官員的目光全都被吸引了過來,尤其是朝廷喉舌的這個定位,文官們立刻就認識到了其中的權力有多大。 畢竟文官手裡掌握的風評就是他們手裡最大的殺器,對付所有人都極為有效,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不過風評這個東西,以前是掌握在全體文人手裡的,文人說好,那就是好,文人說不好,那就是不好,即便是好事,在文人口中,也能說成不好的事情,這就是風評輿論的威力。 但是現在,禮部這個朝廷喉舌的建立,毫無疑問會掌握至少一半的風評,以朝廷如今的權威來看,遇到什麼問題讓禮部出來解釋一番,那麼這個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必然會極大降低。 不客氣的說,誰是禮部尚書,誰就有對風評的掌控權,他說是對的,那就是對的,不容任何人反駁。 而儀銘從學部調任禮部,毫無疑問會是掌握朝野風評的那個人,再加上他是學部創始人的身份,未來二十年之內,儀銘必定會登上政務院首理的位置,這是所有人的共同想法。 於是,許多人開始想方設法地調任禮部這個清水衙門,儀銘甚至因為人選太多沒辦法挑選而求助於王直。 好在王老大人威信極高,又執掌吏部多年,三下五除二便解決了這個問題,將禮部重新充實起來,不過和之前不同的是,重建起來的禮部還是隻有兩個清吏司,只不過原本的祠祭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徹底剝離了出去,分給了太常寺和光祿寺,而禮部又重新設立了兩個清吏司。 第一個清吏司名曰文報清吏司,負責朝廷邸報、內參等刊物的撰寫和刊印,基本上都是老傢伙,官場上比較聽話的那種,上了衙就是一杯茶坐一天。 第二個清吏司名曰宣政清吏司,負責朝廷邸報的發行,需要出差,所以以年富力強身體好的官員為主,讓這些人全國各地到處跑,宣傳和解釋朱祁鈺的旨意和政務院的政令,當然,這都是有統一口徑的,不得隨意解釋。 文報清吏司還好,只是負責抄抄寫寫的活計,而宣政清吏司則是鬧出了些亂子。 畢竟大明在各省都是有布政使的,原本宣傳和解釋朝廷政令都是布政使的事情,現在禮部多出來個宣政清吏司,這在外人看來,毫無疑問是搶了各省布政使司的權力。 好在朱祁鈺提前預料到了這種情況,只用了一招便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九月初,禮部改制完成,人員齊備,朱祁鈺立刻讓宣政清吏司的官員分赴天下各地,宣傳朝廷開徵商稅的好處,並且帶著戶部統計出來的資料作為證據,在各省宣佈起了開徵商稅的好處。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