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1章 老臣太多了,重生之景泰大帝,二百二十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的,這次事情給朱祁鈺最大的感受就是,老臣太多了,尤其是正統的老臣,佔據了朝廷絕大多數要職。 看看吧。 吏部尚書王直,永樂二年進士,今年七十一歲,正統八年初升吏部尚書,擔任吏部尚書八年。 工部尚書高谷,永樂十三年進士,今年六十歲,還算是年富力強,但是這位是朱祁鎮親信,曾經做過春坊司直郎,朱祁鎮講師,也是正統朝老臣。 順天府尹王賢,永樂九年舉人,今年六十五歲,在順天府尹任上超過七年。 還有大明不倒翁胡濙,洪武三十三年進士,今年七十五歲,宣德元年就升任了禮部尚書,在任整整二十四年,更是正統朝託孤五大臣之一。 其實他們年齡大,或者久居高位也沒什麼,但問題是,朱祁鈺不是正常繼位的啊,太上皇朱祁鎮還活著呢,而且活得好好的。 有他們在,朱祁鈺怎麼看怎麼彆扭。 朱祁鈺暗中統計過,眼下朝廷裡可以參與朝政決策的三品以上官員,除了儀銘、于謙、陳循、楊善是自己親信可以信任,剩下的幾乎都是中立而已,向自己宣誓效忠也只是因為他屁股底下的位置而已,並非是因為他本人,更別提胡濙、高谷這種表面上順從實際是效忠朱祁鎮的人了,讓他們掌握朝廷大權,朱祁鈺是膩歪去北面探險——膩歪到了極點。 所以,朱祁鈺其實一直在考慮是否要讓這些人告老還鄉,換上自己的人掌握朝政,反正他們都已經老了,身體都已經不行了,金濂不就是從麓川回來之後就一直在休養身體嗎?更別提王賢前天還昏過去了呢! 但是應該如何讓這些人告老還鄉讓出位置呢?這是一個極大的難題。 這些人在任時間太長,所在衙門早已被他們打造成了孤島一般的存在,衙門裡只有他們說話最為有效,有時候就連皇帝都未必好使。 而且正因為他們年紀大,所以朝中遍佈了他們的親朋好友、門生故吏,尤其是胡濙,在禮部二十四年,相當於負責過八次科舉,即便他不是主考官,那誰有能不給這位胡老大人一個面子呢? 就連朱祁鈺都不敢輕易動他,想要削弱他的威信,還得先冒著風險使用拆掉禮部這個衙門的辦法間接削弱他,而不是直接將其罷官。 要是真直接下旨罷了胡濙的官,那都不用等到第二天,當天晚上通政司就得堆滿朝廷上下勸諫的奏疏,要是仍舊堅持旨意,朱祁鈺毫不懷疑這群文官敢用罷朝的方式替胡濙喊冤,甚至以支援朱祁鎮復位的方式來和自己抗爭,那可不是朱祁鈺想要的。 他一直堅信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希望可以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對大明朝廷做出調整,就像他之前做的那樣,以文武之爭裡藉口徹底將軍方和文臣割裂開來,用重視貢舉的名義分掉胡濙的權。 這種方式雖然慢了些,有時候也不能一次性解決問題,但是仍舊是目前朱祁鈺最好的選擇。 無他,也先的威脅還在呢! 所以,自從朱祁鈺登基以來,其實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幸好老天爺沒有辜負朱祁鈺累死的那些腦細胞,終於還是被他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內閣。 內閣,始建於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弄死謀反的中書省丞相胡惟庸之後建立,原本是諮詢朝政的機構,以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充任,後來太宗朱棣登基,因為頻繁北征的原因無法正常處理朝政,所以命翰林學士解縉、胡廣、楊榮等人入午門值守文淵閣,參與軍機、協助皇帝理政,內閣由此建立完成。 從他爹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內閣權勢漸重,內閣成員一般都要掛六部尚書,尤其是朱瞻基臨死之前託孤內閣閣員楊榮、楊溥、楊士奇輔政,朝廷各個衙門都要向三人彙報工作,內閣由此一躍成為朝廷權勢最重的機構。 雖然自己的好哥哥朱祁鎮親政之後,內閣權力歸還皇帝,但是仍舊是朝廷中樞之一,只不過沒有朱祁鎮剛登基那會兒那麼強了而已。 朱祁鈺讀過歷史,深知內閣的崛起其實是不可避免的。 皇帝只有一個人,壓根沒辦法掌控偌大一個朝廷,急需文臣協助處理朝廷,內閣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建立起來的。 問題是,沒人可以保證皇帝都能如太祖太宗那樣英明神武,但是內閣閣員都是從百萬天下文人中拼殺出來的狠角色,幾乎各個都是人傑,所以,單靠皇帝是玩不過這群文臣的,大權旁落不可避免。 所以,朱祁鈺打算將內閣的實權提起來,真正將內閣改造成一個朝政的決策機構,然後將這群老臣都塞進去,藉助他們的經驗來治理大明。 不過這裡面有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內閣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上,那純粹就是他朱祁鈺找事,所以他必須找一個合適的內閣首輔。 萬幸,吏部尚書王直的投效解決了朱祁鈺的這個麻煩。 王直是老臣,朝廷裡比他資歷深的人原本就沒幾個,土木堡之時還死了一批,如今大明朝廷裡,也就是寧陽侯陳懋和禮部尚書胡濙比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