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2章 三法司的改革思路,重生之景泰大帝,二百二十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然朱祁鈺想盡快將七十歲老臣退休的事兒推行下去,但是王直卻不這麼認為,堅持反駁道:“陛下,雖然於尚書和王大人等人都能獨當一面了,但是他們也不是沒有缺點,老臣雖老,卻也有年輕人不可及之處,如今於尚書能夠在大都督府立住腳,是因為於尚書擊退過也先,保住了文武百官的性命和大明的江山社稷,如此大功,自然可以鎮得住底下人,不過朝中其他人就略差了一些。” 王直看向王文,拱了拱手,算是道歉,然後道:“他們或許可以獨當一面,但是他們的問題卻是久不在中樞,處理朝政只能解決急需解決之事,卻會忽略其他方面的因素,臣相信陛下也是看到了這一點,這才讓臣等這些上了年歲之人入閣輔政的。” 王文在一旁有些尷尬。 王直說的沒錯,像于謙那種有能力的人,朝中並不缺,但問題是,他們沒有于謙那樣的機遇,所以即便他們的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有于謙如今的地位,而且說句實在的,于謙的地位在大都督府好使,放到文官這面的衙門可就未必有這麼高了,朝廷六部的文官對於軍功可不是像大都督府中人那麼看重,他們看重的是維持朝政平穩,以及如何能夠幫助他們升官。 王直的說法得到了在場很多人的認同,不過朱祁鈺卻是道:“王首理說的沒錯,但也不是沒有問題。” “我大明朝廷中的每一個官員都不是生來就能夠平衡朝政的,你王首理也是一樣,入朝之後也是在各個位置上輪番歷練之後才有如今的水平的,但是,朕想問你,你在沒有表現出平衡朝政的能力之前,是如何讓先帝和諸位愛卿認為你能夠平衡朝政的?” 王直頓時無言以對。 朱祁鈺繼續道:“話說回來,朕今年為何要立內閣?為何要將這麼多人都調任到內閣裡來?相信諸位愛卿都能看得出來,如今的政務院首理其實就是大明的宰相,朕費了這麼大周折立起政務院幹嘛?為何又要在政務院裡放這個多副理?還不是朕知道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有了政務你們關起門來商量出個結果便是,不必因為一點蠅頭小利鬧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黨爭不斷。” “所以,能否平衡朝政是那麼重要嗎?有了爭端,你們關著門商量個結果就好了啊,如果誰都說服不了誰,那就交給朕來聖裁,這件事有那麼難理解嗎?” “臣知錯了。”朱祁鈺的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王直也不得不出聲道歉。 沒想到朱祁鈺還沒說完:“不過王首理也是心懷大明,朕並沒有怪罪,朝政嘛,出現不同觀點很正常,只要大家把話說開了,自然不會有問題。” “而且朕也說了,在合適的時候才會請老臣榮歸故里,並且不是朕說讓誰致仕誰就必須要致仕的,而是要進行合理的分析,誰手裡的事情比較少,事情不重要,誰才可以致仕,你們想要拋下朝政回鄉逍遙,朕還不答應呢!” 皇帝說了一個笑話,眾人都是陪笑,不過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件事其實已經定了,就看皇帝如何實施了。 等眾人笑完,朱祁鈺繼續道:“而且朕也不打算讓歸鄉的老臣徹底清閒下來,老臣在朝多年的經歷是我大明的寶貴財富,眼界甚是開闊,這一點王首理說的沒錯,朕只是希望老臣能安度晚年,並不打算徹底放棄這筆財富,所以朕決定,所有賦閒在家的老臣都可以針對政務院頒佈的政令進行評價,有精力的老臣可以用奏疏的形式發到中樞來,為政務院拾遺補缺,此類奏疏交由通政司彙編成冊,每月初一發行,定名內參,交政務院及各部府院寺衙門以為參考,同時作為翰林院必讀之物,每月必須針對其中一項或者幾項政令總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作為翰林院考核的標準。” 眾人都是一愣,隨即明白過來,皇帝這是在給老臣們監督政令的權力,這對於那些在朝一輩子的老臣來說,可是一項不錯的權力。 以往致仕歸鄉的老臣,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是不能公開對朝政進行指點的,私底下說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放到明面上讓人知道了,肯定會背上一個貪戀權位的罵名,當政之人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政令被別人指手畫腳。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是皇帝賦予老臣們的權力,雖然皇帝不一定用,但是對於老臣們來說,有一個渠道可以發發牢騷也是好的,心情也會舒暢許多。 而且皇帝的這道旨意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加快翰林院庶吉士的培養。 如今翰林院的培養模式主要是以古知今,透過修史和皇帝實錄來完成一個文人到一個官員的轉變,雖然也有待詔和經筵,但是效果並不好,因為這些翰林只能知道旨意和政令是什麼內容,但是如何決策出來的,需要考慮什麼問題,這是他們沒辦法知道的,翰林學士商輅就是這樣,他之前是翰林待詔,只是寫寫詔書,寫幾篇祭文,但是自從朱祁鈺將其調到身邊親自培養之後,他對朝政的理解是一日深過一日,如今已經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