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縱論邊防,重生之景泰大帝,二百二十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縱觀大明歷史,飄沒這個詞從明初一直存在到了明末。 不得不說,大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貪腐還是非常下得去手的,作為一個貧苦的孤兒,無產階級的一員,對於當時欺壓漢人的蒙古人恨之入骨,對於那些沒有節操賣祖求榮的漢人更是恨到骨子裡,因為這些人對於漢人的壓榨幾乎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更何況無論什麼時候,叛徒都是最招人記恨的。 因此在大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在編制大明律的過程中,就親自主持了《受贓》一篇的制定,對於貪汙六十兩以上的官員直接剝皮實草,放在各地官府衙門門口展覽。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文人來說,老子來當官不就是為了過人上人的生活麼?你定的俸祿這麼低,用來養活家人都費勁,還怎麼體現出官員的優越性? 但是官還不能不當,先不提老朱的屠刀有多鋒利,單單就是“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那句諺語,便足以讓這些文人趨之若鶩了,否則即使自己發財了,也不過是給別人準備的。 一面是太祖的屠刀,一面是低廉的俸祿,想要當一個明朝的貪官,面對的困難不亞於蜀道——難於上青天。 然後中國數千年的官場智慧不是白給的。 大明的官員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討論,最終發明了漂沒。 所謂漂沒,就是指在運輸貨物中的損耗。 在大明朝,因為科技的不發達,沒有火車之類的專業大批次運輸工具,運輸時一般都是徵發的服徭役的百姓,沒有專業的運輸知識,再加上負責的官員不用心,因此,朝廷在運輸貨物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損耗,有用船運貨時沉的,有被風吹雨淋不能用的,總之,各種各樣的損耗加起來,大概有運輸貨物的三成之多。 當然,這都是官員們忽悠皇帝的手段。 實際上,運輸貨物的損失遠沒有這麼多,這其中的差額自然就被各級官吏合法的留下了。 簡單舉個例子,如果一次運輸一百萬兩白銀的貨物,一般只能運到七十萬兩,剩下的三十萬兩貨物就被漂沒掉了。 這次王振給朱祁鈺爭取下來這個活計,其實並沒有安什麼好心。 一方面是為了打壓文官,朱祁鈺這次接了這個差事,那麼那群文官自然就沒法漂沒了,也算是從經濟方面打擊敵對勢力。 另一方面算是給朱祁鈺一個見面禮,畢竟三成的漂沒對於朱祁鈺來說絕對是一筆非常大的收入。 當然,作為促成此事的中間人,朱祁鈺自然也要給王公公一筆銀子,權當是中介費。 朱祁鈺做了這麼久的物流生意,自然知道這裡面的門門道道,所以當他聽完王振的敘述,立刻便理解了王振的意思。 所以他問道:“此事戶部也已經應允?” 王振的回答乾脆而且霸道,這事是皇帝陛下定的,戶部那群貪官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沒有反對的空間。 朱祁鈺想了想:“好吧,既然是陛下旨意,那本王就接下這個差事,必將全力以赴,不負陛下聖恩和王公公的厚望。” 王振一聽,心說你郕王也是個明白人,隨即笑道:“那內臣這就回稟陛下,估計陛下知道王爺勇於任事,必然心懷大慰,到時候還會有賞賜下來。” 朱祁鈺正色道:“都是為了大明效力,為陛下效力,本王不敢居功。” 王振笑道:“王爺過謙了。” 二人相視一笑。 互相吹捧完畢,王振便起身告辭,臨走的時候把英宗賞賜給朱祁鈺的玉帶和銀子交給了他。 等到王振走後,朱祁鈺的好心情好像全都被王振帶走了似的,眉頭緊鎖著,心裡思考如何完成這個差事。 思索了半天,朱祁鈺決定放棄。 對於這年頭大明這群官吏來說,黃老之治才是他們的治國手段,具體事情有師爺和六房小吏去處理,他們只需要素手談心性就好。 徵集糧食這個事,沒一個月完不成,下面的刁民肯定會抗稅不交,小吏們需要一個村一個村的搞定,手段還不能太嚴厲,否則激起民變,自己的官帽子不保是小事,百姓民不聊生才是大事。 當然,小事不能有,大事的話有上面抗,自己大不了辭官回鄉就好了,反正太祖已經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又不能跳出來找自己算賬。 再說了,這事朱祁鈺只負責運輸,沒徵齊大不了不起運,自己一個堂堂王爺,沒人敢拿自己怎麼樣。 更別提土木堡之變馬上就要到了,那群人還需要自己延續大明國祚呢,到時候誰敢跳出來,不弄死他。 事情果然沒有出朱祁鈺的意料。 各地官吏們不出意外地沒有完成糧食的徵集工作,戶部不得不把原計劃撥陽高山兩個衛所的夏稅轉發給大同先頂著,順便又從京師的倉庫裡發了十五萬石糧食運了過去,這才基本滿足了三邊的軍備需求。 整個過程還算順利,朱祁鈺仍然只負責了運輸環節,其實主要就是把那十五萬石糧食,從京城送到了大同,這裡面沒有起一絲波瀾。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