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行不行,不能升官
手抽的雞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不行不行,不能升官,大明:我只想做一個小縣令啊,手抽的雞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踢踏踢踏...’ 和鳳陽城一樣,通往朱家村的道路通體是用水泥鋪就,雖然經過了無數人的踩踏,仍然保持著光滑而平整。 道路兩旁是一排排民居,這些民居高大而寬敞,氣勢恢宏,錯落有致,鱗次櫛比,顯然村子裡的居民生活條件看起來都不錯。 老朱滿意的點點頭,歸鄉之情更加急迫,一揚馬鞭:“駕!” 一進村子,就看到一片片肥沃的農田。 田裡種植著各種各樣的農作物,有水稻、小麥、蔬菜等等,田間傳來肥料難聞的味道,但在老朱的鼻子裡,卻是那麼的清香。 他滿意的打眼望去,這些農作物的長勢良好,此時正值豐收時節,村子裡的居民們都在地裡忙碌著,收割莊稼、晾曬糧食,好一派繁榮景象。 “就憑此情此景,蘇謹就當記一大功!” 老朱撫須大笑,但旋即一個疑惑再次浮上心頭:“可那蘇謹為何卻遲遲不願報功?難道此中有何貓膩?” 他心下感到有些不喜。 身為帝王,當然希望自己能夠洞徹下屬、臣僚的心思,可這蘇謹雖然能力很強,但是處處透著神秘,讓老朱困惑中帶著煩惱。 “蔣瓛,鳳陽知府現在還是杜峰吧?” “回爺的話,正是杜峰。” 老朱點了點頭,心裡已在考慮對蘇謹的安排:“回京之後,就將那蘇謹先調到身邊來吧,這小子雖然憊懶了一點兒,但勝在能力很強,將來炆兒也需要個幫手。” “走吧,直接去族長家。” 一進村就能看到,在村子的中心有一個寬敞的廣場,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古老的祠堂,祠堂的牆壁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 而祠堂的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大型的集市,集市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 此時已至巳時中(10點),集市上非常的熱鬧,商販們在集市擺好了自己的攤位,四處都是叫賣的聲音,人潮湧動,好一派繁華景象。 馬匹到了這裡已不能前進,朱元璋興致大起,索性跳下馬來,在蔣瓛等人的保護下走進了人群。 沿街的攤位上擺滿了各種商品,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吸引著村民前來購買。 衣物攤位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從樸素的棉、麻,再到華麗的絲綢長袍,應有盡有。 首飾攤位上則擺滿了各色的首飾,以及精美的玉佩和手鐲。 甚至在這小小的村莊,居然還有賣文房四寶的書攤! 看到攤位上擺滿了筆墨紙硯、書籍和竹簡,一邊不少書生打扮的人正在慢慢挑選,朱元璋大喜:“好!好!教化有功,教化有功啊!” 受到開國之戰的影響,明初時讀書人並不多,朱元璋只能繼續任用一些前朝的官員。 但這些年他一直不遺餘力的開科舉、設官學、鼓勵民間開設私塾,就是為了能夠培養一批自己的得力官員。 但正所謂‘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培養讀書人又豈是那麼容易的? 現在的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員、進士、乃至舉人秀才,其實還是被那些世族、門閥把持著。 雖然元朝王禎改良了活字印刷術,併發明瞭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法,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但是對於窮苦百姓來說,讀書仍舊是極其耗費財力的事情。 且不說讀書需要花費海量的金錢,僅僅一個脫產讀書,又是幾個百姓家能負擔的起的? 可老朱看到的朱家村,除了孩童在嬉戲玩鬧之外,很多的青、少年們都在圍著書攤打轉、討論課業,怎能不欣慰? “此縣教諭乃可用之才!” 老朱滿意的離開集市,直奔祠堂。 祠堂的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刻著“朱家祠堂”幾個大字,大門的兩旁則是一對栩栩如生地石獅子。 老朱昂首闊步地走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牌位,上面刻著祖先的名字和生平事蹟。 而老朱的祖父朱初一、父親朱世珍的排位赫然在最中央。 牌位前方是一張巨大的供桌,上面擺滿了鮮花、水果和香燭,供人祭祀,常年香火不斷。 “重八?重八是你嗎?” 一個年逾七十的老頭顫顫巍巍地走了過來,不敢置信的瞪大了雙眼。 老朱側目望去,認得來人正是朱家族長朱六九。 老朱當年父母雙亡卻苦無銀錢安葬,是朱六九帶人幫著下葬的,朱元璋一直感念其恩,向來以大哥相稱。 而自馬皇后過世以後,這天下也唯有朱六九一人敢當面直呼老朱朱重八。 “老哥?哈哈哈,你身子可還安泰?” 老朱見到故人,大笑著上前攬住朱六九的膀子,激動的連連拍他的背。 “咳咳,重八你輕點,老哥可吃不住你這幾巴掌...” 差點幾巴掌把朱六九直接送走,老朱有些尷尬,聞言訕訕地放下了手,轉而問起了家常。 “說來老哥可要好好謝謝你啊!” 朱六九見到故人也是紅光滿面:“前些年咱們鳳陽連年遭災,就算咱朱家村,也餓死了不少人,那日子...唉! 後來要不是你把蘇大人派到咱們鳳陽來,帶著咱們興修水利、修建道路、又是建廠又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