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耙耳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7章 朔州之變!,從縣令開始逐鹿天下,北冥耙耳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賣報!賣報!”
“皇上下旨,令長慶侯楚寧接替北伐大將軍,不日領軍北上,征討北狄人嘍!”
天剛見大亮,便有報童吆喝過市,宣揚皇家日報刊登的最大新聞。
一時間,各大茶樓酒肆議論紛紛,京都的氣氛立時就變了。
不僅是朝廷,就連民間也是一片譁然。
至此,唐國對北狄宣戰之事,終於塵埃落定。
皇帝李賢在楚寧的擁護下,最終力排眾議,任命楚寧為右武候大將軍、慶州牧,加封天策上將軍,乃是武官之首,統轄國家所有的軍事作戰。
另外,天策上將軍可以自由招募官員為天策府所用,位列十四衛府之上。
如此一來,楚寧的地位算是已經封無可封了。
對於李賢來說,這得需要多大的信任,才能下這樣的決心!
這自然也可以看出,楚寧在李賢心中的位置。
那不是一般的信任,而是完全的信任。
因為李賢一旦做出這個決定,便等於是把整個唐國的前程都交給了楚寧。
這一仗若是敗了,那麼整個唐國的命運都將由此顛覆。
接下來,皇家日報繼續刊登一篇名為“信念”的頭版文章。
文章的主題很明確。
就是對信念進行了一番詳細的闡述。
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統一思想,讓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場戰爭即將帶來的後果。
對唐國來說,這是一場事關滅族的信念。
可對北狄人來說,這是一場憑藉軍事獲取利益的信念。
雙方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一旦要開打,大唐必將全力以赴,無一人可以置之度外。
這樣無疑也能讓唐國上下齊心,全力備戰。
可這是思想上的信念問題,真正的實際問題還是糧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一旦開打,最終拼的還是糧草。
如今的朝廷是國庫不至於像幾年前那樣空,但卻沒糧食。
而且極為惱火的是,即便有錢了,還買不到糧食,因為糧食都被世家攥在手裡。
這也是為什麼,唐太宗李二那麼牛鼻的人,打仗都要和世家聯手。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世家兼併土地空前嚴重,各級官吏兼併的土地超過一大半卻不用納稅,而普通百姓的土地不及天下一半,卻要納天下之稅。
門閥士族制度是這個時代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是自西漢末年後形成的一股強大的zheng治勢力,而世家大族所壟斷的經濟勢力甚至比朝廷大。
無論是誰做了皇帝,這股勢力都一直存在著。
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如同一座無形的山嶽,壓在唐國的頭頂。
他們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資源,使得國庫無法充盈,軍隊無法得到充足的糧草供應。
即便楚寧有著再高的軍事才能,再堅定的信念,也暫時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也是他接受任命後,最為頭疼的問題。
然而,楚寧並非無計可施。
這一次他準備故技重施,再次採用集資籌募糧草的法子。
不過這一次,楚寧提出要給所有募捐者登報公告。
這無疑是想讓那些世家大戶們主動響應捐糧的機會。
募捐地點還是設在了銅雀樓,至於名目當然也是有的:救亡圖存。
如此一來,世家們如何表示,人人都將看在眼裡。
隨後楚寧下令,整訓京北大營,招募一萬新兵,操練軍士,這一次楚寧只要求徵召有家室之人,有國才有家,只有有了家室的人,才更能體會到何為家國天下。
這一次楚寧準備集結齊兩萬前鋒軍,而給出的時間只有半個月,他必須在半個月內訓練出一支初具戰鬥力的部隊。
三日後,一封急報入京,北狄大軍兵分三路南下寇邊,西路由左副元帥慕容子雨領軍三萬攻涼京,東路由右副元帥慕容雷領軍七萬直撲遼東。
而中路則是由北狄可汗慕容真木親領十二萬大軍攻打應昌城,而應昌城後七十里,便是北防第一要塞紀北關。
緊跟著又是過了兩日,北狄可汗派遣使者南下,逼迫唐國議和,北狄人要求唐國進貢三百萬兩黃金,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北疆三個州,否則必要大軍南下。
楚寧上奏,當即對此做了嚴厲駁斥。
在楚寧看來,這顯然是京都的探子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