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耙耳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章 騎都尉夏何良,從縣令開始逐鹿天下,北冥耙耳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是寅時三刻,在侍衛親軍馬軍司當差的騎都尉夏何良收到密宣,傳他立刻進宮去等候陛見。 按理說,進宮陛見是常有之事。 只是這一次,夏何良卻是喬裝一番秘密入宮,心中隱隱感到有些不安。 十日前,御史柳元借欽天監星象為由直言上疏唐帝取締太后壽宴,理由大意是皇帝不顧蒼生之念,民生困苦如此,皇帝卻意欲用壽宴盛會藉以粉飾太平。 唐帝大怒之下,柳元隨即下了刑部大獄。 百官因此惴惴不安,後更無一人上疏為其勸諫。 再聯想到近來京都各處大事匯聚,夏何良更加深感不安。 首先是當朝宰相秦雲因病告危,如今已無法上朝理政。除去緊要大事需送往宰相府請示,餘下之事皆由韓世榮引領的內閣府自行處置。 其次,自今年入秋以來,連綿數月的雨勢,直到這個月初方才停息。 天災無情,澶州因黃河決口發了大水,受災範圍覆蓋鄰近幾省,百姓流離失所,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更是無法統計。 朝廷只得連下數道旨意安撫災民,實際卻根本無力安置。 但為了防止百姓造反,作為中書省***又是當朝宰相的秦雲力諫皇帝下詔賑災,並要求中書省各級官員聯絡糧食和銀兩,籌集的賑災物品立即由鄰近各省撥發到災區。 一波未平一波起。 三日前,中書省又經由右相余天正頒佈了最新的大唐律令,著重關於軍隊革制,提出了一系列改制措施,可律令一經頒佈,立時便引來朝堂群臣爭議。 尤其是武將們更是憤憤不平。 然而,最為緊要的是,此時竟爆出了富陽縣銅礦案。 富陽縣令乃是右相余天正舉薦的,而且正是余天正的胞弟餘中直,余天正知道自己這個弟弟不是當官的料,可架不住老母親三天兩頭的勸誡,便答應下來,給餘中直弄了個縣令,另外又派出自己的得意門生杜翔為縣丞,輔助餘中直管理富陽事務。 餘中直本想借著兄長在京為官,過一把官癮,撈些錢財免致仕歸鄉做一做富家翁,可誰知運氣實在太背,這才上任不到一年,就攤上了大事。 餘中直在富陽任縣令時,濫用官家衛兵,販運私鹽,並開盜銅礦,以獲私利,其中因為銅礦洩水,竟然死了近千人。 可誰知,事情發生後,餘中直不但不引起重視,反而對此事全然不顧,只是讓杜翔全權處理。 可誰知,隨著事態越發氾濫,受難家屬逐漸鋪開,餘中直這時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開始後怕了,可事已至此,他非但不安撫百姓,更是讓人將受難者家屬悉數抓了起來,並放言膽敢上京告狀者,格殺勿論。 可事情根本瞞不住,很快便有匿名奏章入京,很快奏章便轉到了唐帝手中。 唐帝得知此事,頓時龍顏大怒,下詔禁軍去富陽查余天直銅礦案,有心之人當然明白,這背地裡就是奔著余天正去的。 其目的自然是要讓余天正受到牽連,左相之位他便再無機會了。 而京城之中,因為距離太后壽宴已近在眼前,全國各地運往京都的名貴菊花也都趕在夜裡陸續運送入京。 京都最為繁華的永豐御街,一夜之間變成了菊花的世界。 萬千名菊,競芳御街! 一場轟轟烈烈的“御駕賞菊”即將拉開帷幕。 但眼下,夏何良卻無心留意,腳下的步子不由得又加快了許多。 夏何良被內侍太監小滴子引到養心殿時,天還沒有亮。 小滴子一直把他引到御前,低聲唱道:“陛下,夏何良宣到!” 當值內監這時早已掀起門簾,夏何良進屋來,朝皇帝躬身一揖,隨即便站在原地。 唐帝並沒有當即接言,此刻他站在御書房南窗前眺望著無盡的黑夜。 良久,他才嗯了一聲,這便表示他已知曉此事。 小滴子聽了,連忙躬身唱喏,急急退了出去。 對於此情此景,夏何良當然是熟悉的,至於這樣的陛見也是極為熟悉的。 此時唐帝正將目光投向南窗外,輕聲問道:“夏卿與康王可是熟識?” 此話一出,旋即便入了夏何良耳朵裡,他沒有想到此時此地,忽然由皇帝親口提起這個疏遠武官的名字。 夏何良當然對康王是熟悉的,且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但說起來,兩人已有十七年不曾相見。他沒有急於回答,多年伴駕的經驗告訴自己,謹慎回話是十分必要的。 “是。” 夏何良抬望一眼,這才做了肯定的回答。 “卿在哪裡認得他?” “康王原是西軍北伐統率,臣在涼京任職時,曾在其麾下,多承他培植教育。” “聽說康王自從去到慶州,便遣散了所有府兵,除了那個幕僚韓玉春,連一個親兵也沒有。這些事,卿可有所耳聞?” “略有耳聞。” 唐帝點點頭,又問道:“卿可與他的兒子李霄可熟悉?” “是。”夏何良略略抬望一眼,言道:“臣與世子李霄曾在涼京有過一面之緣。”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