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耙耳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9章 聖心難測,從縣令開始逐鹿天下,北冥耙耳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莫大於正位,禮莫盛於改元。” 這足以說明,在古代更改年號是一件特別重大的事。 一般更改年號,大致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皇帝駕崩或退位,新君即為,需要新的年號,昭告天下。 其二便是由於當年發生了某件大事,足以影響國運,皇帝不得不考慮改年號順應天命。 這些都是歷史上常有的事,因而在逾年改元變成了一條預設的體制。 而如今太后死了,這便是一等一的大事,足以影響國運走勢的大事。 皇帝急著更改年號,無疑是想宣示一種新的國家氣象。 所以這第一道聖旨一經頒佈,朝堂百官都並不震驚。 接跟著,頒佈了第二道聖旨:任命韓世榮為右相國,加太師銜,位列三公之首,增食祿一千石,暫代左相之職,領銜百官。 這道聖旨頓時就讓朝堂分列的兩派,變得更加對立起來。 那些原本就對韓世榮擁護的百官,對此自然是覺得皇帝不忘恩德,並沒有因為太后不在了,就對他們打壓,反而還提攜了韓世榮。 這對他們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好的預兆,皇上還念及太后舊情啊! 可那些以余天正為倚重的官員們就是深感失望。 當然朝堂上還有一派,他們沉默不語,並未對此發表任何意見,似乎是在等待著什麼。 隨後,又釋出了第三道聖旨:晉封青山縣縣令楚寧為羽林營左衛指揮使,為上直親軍之一,主要職責是掌衛皇城東面及巡警京都各大城門,右衛指揮使是馬鈺,至於羽林營主官則是王潛。 這一道聖旨一出,百官皆譁然! 其實關於前面兩道聖旨,百官們都並不覺得奇怪。 甚至可以說,朝廷早有傳聞,心中也早有了準備。 只是這第三道聖旨,竟然是要楚寧暫代羽林營左衛指揮使一職。 很顯然,唐帝做出這個決定,是沒有和文武百官商量的,就連事先釋放訊號,打個預防針都沒有做。 這也才會讓在場百官聞訊後倍感震驚。 因為即便是楚寧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於是,當即就有百官出班反對,其中就有兵部右侍郎朱旺和太常寺卿項華等人。 一時間反對的聲音越老越多。 緊跟著,就連以李鴻侖為首的清流們都出班秉奏,請命唐帝收回成命。 否則,便要跪死在朝堂之上,以死明志。 在李鴻侖等清流們看來,楚寧的學問高深,應該為唐國的文脈傳承做出貢獻,而自然不願楚寧去沾染羽林營這樣喋血的衙門。 然而,縱然面對清流們的跪諫反對,如今的皇帝竟顯露出了籠罩四野的帝王霸氣。 直接視若無睹,當即宣佈退朝,回了養心殿。 只剩下一個個哭天喊地的臣子們愣在當場。 百官又紛紛聚攏來到養心殿外,泣血叩拜,可唐帝就像是鐵了心,根本對其不理。 直到天黑,好些臣子們因為長跪而痛苦不堪,更是無法忍受嚴寒,最後不得已或被凍僵、或是暈倒在地,被接連送出宮去。 一場鬧劇才算得以結束。 …… …… 夜色沉沉。 養心殿外廊簷下,一排排大紅燈籠隨著夜風輕輕晃盪。 殿內,海德旺正拿著一顆紅色丹藥輕輕遞給臥榻上的唐帝,接著又捧起一杯水: “皇上,該進丹了!” 伺候完皇帝,海德旺又走到銅火爐前倒了半盆熱水,試了試溫度,才輕輕端到唐帝身前為他親手洗腳。 唐帝九歲登基,十八歲親政,可等到二十歲時才算自己真正當家做主。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要想在zheng治上有一番作為,二十歲可謂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 然而,唐帝自幼身子羸弱,成年後便靠著丹藥維續,親政以來身子骨更是每況愈下。 看著這枯瘦的雙腳,哪裡是一個二十歲年輕人該有的。 海德旺不由想起唐帝剛親政之時,曾是多麼的意氣風發,然而這才短短兩年,昔日躊躇滿志的英姿少年,竟蒼然老矣。 “海大伴,你是又在哭嗎?” 唐帝突然冒出一句,海德旺只得趕忙抹了眼淚,輕聲回道:“皇上,你可得愛惜著身子才是,這大唐江山可離不開你。” 唐帝並未接言,似在沉思。 良久,才開口問道:“今日跪在養心殿外的大臣裡有暈倒在地的?” “是,主要是翰林院那幫清流們,有些年歲已高,身子骨受不了這嚴寒長跪。” “都無大礙吧?” “皇上寬心,已經讓人都送回府裡去了,都無大礙。” 唐帝微微頷首,很快臉上又顯露出幾分惆悵,喃喃自語說道: “清流們思想保守,根本不理解朕的用意,但願楚寧能明白朕的這一番苦心吧!” 另一邊。 楚寧回到府裡,便是閉門不出。 按理說,升官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可楚寧並不這樣想。 雖然他知道,這一定是王潛替他在皇帝那裡求來的恩賞。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