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淺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6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三國:開局武力拉滿,蒼山淺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劉備整軍備戰之時,袁術正在營中大口嚼著肉乾,喝著美婢端到嘴邊的蜜水,小日子很是愜意。
先前袁術便在謀劃攻打襄陽,進一步擴大戰果,但那時南陽軍的糧草便不是很充足,後來蔡瑁反水,帶了小三萬兵馬來投奔袁術,如此南陽軍的糧草庫存便立即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境地。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南陽軍都快斷糧了,攻打襄陽一事自然是無從談起。
說到運糧這茬,首先要提及的便是糧草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試問打仗時最大的開支是什麼,許多人下意識的都會認為是兵刃盔甲的損耗和戰死士兵之撫卹。
可答案卻跟士兵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因為最大的開銷是糧草,壓根扯不到士兵身上。
兵甲也好,撫卹也罷,這些都算不得大頭。
倒不是說將士們能吃,個個都是大胃王,一到點乾飯便胡吃海塞,而是上文說到的運糧時所產生的損耗。
這年頭可沒有什麼火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想運糧全得靠人力。
眼下是公元187年,可不是後世一個行軍包便能裝下幾天的口糧的時代。
士兵們本身就得披甲,還得拎著自己的兵刃,而除了騎兵以外,其他兵種趕路全得靠步行,總不能再叫他們把自己的口糧揹著吧?
要是沒有民夫和騾馬運糧,所有士兵都踏馬得餓著肚子打仗!
而在運輸過程中,至少會有一小半糧草進到民夫和牲畜的腹中。
讓人頭疼的是,這事完全沒有破解之道,所有諸侯都得咬牙硬挺。
不用說什麼木牛流馬,先不提眼下研製出來沒,關鍵那玩意也得靠人驅動啊!
士兵沒法自己帶糧,那便得用役夫和牲畜運糧。
民夫們乾的都是體力活,同理牲畜的體力消耗也不小,你總得叫人填飽肚子吧?
所以民夫和騾馬們不只要吃飯,而且還得吃飽,否則人家拿什麼趕路?
騾馬吃草料倒是好說,可民夫們不能也吃草料吧?
民夫們皆是成年男子,每頓飯都不少吃,雖然拉車的主力是騾馬,可誰又願意餓著肚子幹活呢?
板車總共就那麼大,往死裝也就能裝十石糧草,換算過來也就是六百斤左右。
而結合當時的路況,一輛車每天撐死也就能走個六七十里路,而行軍打仗動輒便是幾百裡乃至上千裡,沿途人吃馬嚼的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拋去草料不算,每輛車就算倆人跟著,這哥倆一天也得吃個三四斤糧,如此一個月就是一百斤。
但凡這仗打的時間長點,估計這車糧到地方都不剩什麼了!
所以兵甲和撫卹都是小頭,真正燒錢的是運糧及其過程中的損耗。
要是能把這問題給解決了,行軍打仗才算是真正免去了後顧之憂。
……
書歸正文,在糧倉見底的情況下,袁術再怎麼不情願也沒法對襄陽動兵,只能等南陽的糧草運來後再做打算。
與此同時,荊州刺史府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議事,議題便是先擊退袁術還是先攻打零陵。
面對劉備的徵召,劉度絲毫沒給新任刺史面子,好懸沒叫人給使者叉出去。
於是使者灰頭土臉返回了襄陽,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劉備勃然大怒,立即召來眾文武議事。
“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這老匹夫真當我是泥捏的不成?”劉備怒氣衝衝的想道。
後續眾人對此事進行了商議,但雙方各執一詞,始終沒能談妥。
以陳宮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該先擊退外敵,然後回過頭來再來對付劉度;
關羽等將認為劉度對劉備不敬,於情於禮都該先收拾他,袁術那邊暫時也沒動靜,只要多派哨探盯住南陽軍的動向,再留出一部分兵馬駐守襄陽即可。
“雲長,茲事體大,不能憑情感用事啊!”陳宮苦口婆心的勸道。
聞言關羽說道:“先生有何顧慮,不妨道來。”
“據我所知,零陵至少有著一萬五千兵馬,如此我軍便得出動三萬兵馬去攻。”
“這樣的話守軍就只剩下了兩萬出頭,而咱們要守襄陽、桂陽,兩地各分兵一萬,兵力頗為捉襟見肘。”
“在下以為目前不應將戰線拉的太長,因而我軍該先將南陽軍擊退,然後再謀劃攻打零陵一事。”陳宮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很是耐心的的勸說道。
但關羽聽後卻是不為所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