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大明朝的另類史,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送房梁入城的苦差,許多人自己縱火燒屋,大火連日不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漏又遭頂頭風。”好好的金陵城,東北角和西南角又無故崩塌,朝廷下忙派兵民搶修,怨天愁地,上下官民都晝夜不得休息。

惶急無計之下,建文帝一撥又一撥地派李景隆和諸位王爺出城,乞求燕王朱棣退兵,答應割地中分天下。

朱棣當然不會退兵,一口咬定要逮捕“奸臣”,諸王個個碰了軟釘子而回。

建文帝會群臣,當眾慟哭。有人勸建文帝逃往蜀地,有人勸逃往浙江,有人勸逃往湖湘,意見紛紛,莫知所之。最早立議削藩的齊泰、黃子澄都早先出外“募兵”。至此,建文帝一籌莫展,天天長吁短嘆,恨恨道:“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

燕王朱棣害怕四方勤王兵至,便派軍隊諸將日夜研究攻城計略,想盡快結束戰鬥。

哨探偵知金川門是李景隆把守,朱棣便率先派軍攻打。燕軍一到,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馬上大開城門投降。以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數十個望風使舵的建文帝臣子也都紛紛投奔,叩請朱棣稱帝。

李景隆是朱元璋重臣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親外甥,連李景隆的名字都是朱元璋所起。此人相貌堂堂,但其實是個繡花枕頭美男子。他先前丟盔卸甲亡掉八十萬軍隊,建文帝也沒有誅殺他。危難關頭,他不僅不以死報,反而首先開城門投降朱棣,此人品性也真是至差至衰。朱棣即位後,李景隆得授“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增歲祿千石。朝廷每有大事,他還站在班首主持政議。為此,諸功臣皆不平。永樂二年,朱棣的兄弟周王告發李景隆在建文朝時強向自己索賄一事,不久,又有人告發他“蓄養亡命,謀為不軌”。畢竟姑表親,朱棣不忍加罪,只是削奪他的勳號,以公爵身份歸家停職。又過些時日,有大臣彈劾“李景隆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李〕增枝〔景隆子〕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朱棣這才下旨把李景隆父子連同家眷全部軟禁,沒收全部家財。老哥們耍賴皮鬧絕食,十幾天不死,也就又繼續苟延殘喘下去。寂寞荒涼之下,直到永樂末年才病死。

建文帝惶急,史載,他是“遜國而去”。

建文帝遜國,乃中國歷史一大謎團。官方所修正史也講“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但朱棣“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葬之”,自己單方面宣佈建文帝已被燒死。但他稱帝后,仍然不放心建文帝,怕這位侄子日後東山再起,派人四處尋找。大太監鄭和自永樂三年起〔公元1405年〕數次下西洋,表面上是宣示大明國威,一路揮霍金銀無數,實際上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探訪建文帝下落。當然,七下西洋,誠為我中華征服海洋的壯舉,據說美洲也是三寶太監首先發現,比哥倫布還要早。估計朱棣和臣下誰也沒想到,為了尋訪一個小皇帝下落的航海“壯舉”,會帶出日後那麼多大動靜來。

建文帝嫡孫襲統,居正朔之位,竟敗於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結局。總結起來,建文帝失敗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將皆勇戰驍勇之輩,建文帝竟於大戰前下明詔“莫傷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絕處逢生,假使明軍在戰場上能“擒賊先殺王”,燕軍早就冰銷敗亡。

第二,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皆書生,倉猝行削藩之計,不知兵事,沒有什麼大的戰略眼光,以致於誤己誤國,最後招致滅族慘禍。

第三,單用一將統帥軍隊。耿炳文一人統三十萬軍;李景隆兩次敗北,一戰統五十萬,一戰統三十萬;盛庸一人統二十萬。明軍“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反觀朱棣,單旅孤城,利於戰不利於守,利於合不利於分。如果當初下令山東、河北諸將各擁眾數萬,憑城堅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賊子起兵的朱棣勝一仗敗兩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狹窄地帶,熬過一陣熬不過兩陣,軍隊人心最終會轟然瓦解。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決,總在關鍵時刻犯致命錯誤。如果當時朝廷不招徐輝祖回金陵,而是讓他留在原地與徐福合擊燕軍,很可能挽轉整個戰場形勢,給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燕軍以致命的最後打擊。

另外,縱觀整個龍虎鬥過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外有些智勇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大帥之才。這也要“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被誅除乾淨,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壬申殉難——朱棣殘殺建文臣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杜鵑聲聲

雙曲線

論衡全譯

老是不進球

寶貝不要跑

這就是結局

[hp]vampire

僻處自說

墨蛇狂情

竹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