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閃啊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罪與恥-日本的島國屬性,閃啊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受的長幼順序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在日本學校的俱樂部裡,不同年級的學生按照年齡的大小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指揮低年級的學生,而低年級的學生也沒有反抗情緒,心甘情願地接受指揮。
產生這種年齡決定社會地位差別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受儒教、佛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這種思想已深深地紮根在日本的社會中。另一方面是由於日本本土社會結構造成的,這一點從日本社會中存在年齡階梯制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事實上,按年齡來衡量社會地位的做法,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尤其是中國、韓國和越南,這種以年齡劃分尊卑的社會習慣早已有之。東非有關年齡階梯制社會的調查報告也相當多,對這一制度的調查研究在學界也極負盛名。由於這種以年齡為標準對人加以區別的做法使用起來十分便利,便被廣泛地採用了。
如果說到這種現象導致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年齡階梯制與親族組織之間存在著兩者相剋的矛盾。因為年齡階梯制是將社會成員按年齡和輩分加以區別,但是親族組織是根據血緣關係將社會成員歸類。這兩者必然產生矛盾,而在同一個社會中,要想達到二者共存,同時強大,是十分困難的。
在日本的村落中,親族組織強大的村落,年齡階梯制一般都較為薄弱。相反,年齡階梯制強大的村落裡,親族組織便難以生存和發展。
按年齡和輩分劃分社會成員的年齡階梯制,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社會功能而採取的階層化、組織化的制度措施。如果將年齡階梯制的概念更加清晰化,就是將社會成員按年齡階段分成不同的組織的制度。
在日本的村落裡,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成立了很多集團化的組織,例如,兒童組、青年組、中老年組和老年組。女子也有自己的組織,但是不叫青年組,而叫姑娘組,但是有姑娘組的村子非常少。另外,根據國家的一些地方政策,青年組和姑娘組變為了青年團,而很多老年組則演變為老年俱樂部。
兒童組的成員一般從7歲到15歲不等,7歲是區分幼兒和兒童的界限,而到了15歲便成為“成人”,可以加入青年組了。兒童組因其在各地的功能不同,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的稱作“小少年連”,有的稱作“天神講”,但是幾乎所有地區的兒童組的主要功能,都是參加每年舉行的各種節慶活動和祭祀活動。
兒童組帶有很強的遊戲成分,從其所參加的活動就可看出這一點。轟趕田野裡的鳥、打田鼠,孩子們很高興地都去參加。祭祀地藏的佛事節日地藏盆節、祈願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的女兒節等節日中,都舉行很多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
日本民間還有一種十分有趣的觀點,認為現在這些由兒童來擔當的各類儀式活動,曾經是由成人來擔當的,後來將其中的一部分讓給了兒童,由他們來擔當。這種觀點來源於在祭祀的時候,由大人抬的神轎排在兒童抬的神轎的後面。這些觀點逐漸演變為:最初兒童玩的一些傳統遊戲,就是成年人的信仰活動,比如捉迷藏、捉小鬼、拉手舞等。
兒童到了15歲左右就加入了青年團,但是退出的時間卻不盡相同,有的到結婚的時候退出,有的滿25歲退出,有的到40歲了才退出。
在日本,15歲標誌著一個人的成年,是可以參加成人式的年齡。成年以後就面臨著結婚。在村落裡,結婚就意味著自立門戶,村裡也就多了一戶獨立的人家。從一個人成年開始到結婚,成為獨立的門戶,就是參加青年組的時期。很多村落中對何時退出青年組都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近些年,高齡退出的現象逐漸增加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農村和漁村在越來越城市化的今天已經日漸稀少,舉行祭祀和災害救助等活動的時候,青年組的人手已經明顯不足。
青年組在村落裡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但是村裡成年人的教育場所,在某些需要協同合作的漁村中,青年組還是提供固定勞動力的組織。另外,在舉行土木工程、消防、村內警務、災害救護、祭祀活動中也擔負著重要的任務。
有很多地方稱青年組為“青年群體”,大阪府的《止止呂美村志》中還生動記載了青年群體在孟蘭盆節中的活動情況。孟蘭盆節是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原來是祭祀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後來發展成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年定期舉行的祭祀活動都由當地的青年群體進行,他們最盼望的就是孟蘭盆節的會舞。這種舞蹈原來是為了表達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悅,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