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部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雙曲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柿涎〖�罰ǘ����105頁。同日,蔣介石再電陳儀,詢問各處倉庫所存械彈數量及情況,指示陳,與其為暴民奪取,不如從速燒燬。他要求陳儀“先作控制檯北、基隆二地之交通、通訊與固守待援之準備”,同時固守臺灣南部的高雄與左營兩個要塞。他指示陳儀,“日內即有運輸登陸艦二艘駛臺,可派其作沿海各口岸聯絡及運輸之用”,要陳對基隆與臺北狀況每日朝午夕三次報告。《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第107…108頁。10日,蔣介石聽說21師的第一個團已經到達臺北,立即致電陳儀,詢問形勢及部隊到達之後的“處理辦法”。《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第134頁。據21師師長劉雨卿回憶,蔣介石對該師的指示是:“寬大處理,整飭軍紀,收攬人心。”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頁。另據該師參謀長江崇林口述:蔣對該師的指示是:“寬大為懷,迅速處理。”《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第234頁。二者一致。
從以上函電和資料考察,蔣介石並未下達過嚴厲*、誅戮的命令,陳儀也完全知道,“中樞”以“寬大”為旨3月24日,陳儀致吳鼎昌電雲:“不究脅從,力戒株連,期符中樞寬大之旨。”見《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下),第597頁。,但他對處理事變早已成竹在胸。3月7日,陳儀回電蔣介石說:“鐵路與電力公司,均系臺民,一有事決不為我用。部隊到基隆之行動,已在準備中。目前我因限於武力,十分容忍,廿一師全部到達後,當收斧亂之效。”《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第92頁。陳儀此電很含蓄,但“斧亂之效”四字,說明他嚴厲*之心已下。同日,蔣介石得悉美國駐臺領事館致電大使館,要求派飛機撤出在臺美僑,蔣介石再次電詢陳儀,要他立即報告“近情”。陳儀在回電中聲稱,目前反動分子的最大詭計是使臺灣兵力愈單薄愈好,而“反動分子正在利用政府武力單薄之時機,加緊準備實力,一有機會隨時爆發,造成恐怖局面。如無強大武力*制裁,事變之演成,未可逆料。”《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第96頁。他重申“除廿一師外,至少加派一旅來臺。”此電再次暴露出陳儀“*制裁”之心。3月8日,陳儀覆電蔣介石,聲稱“一俟劉師長廿一師之一團開到臺北,即擬著手清除奸匪叛徒,決不容其遷延坐大”。《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第110頁。
二二八事件與蔣介石的對策(11)
3月9日,21師師長劉雨卿到達臺北,向陳儀報到。同日下午,其所屬438團到達基隆。3月10日,釋出*令,開始搜捕、清鄉。陳儀電令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凡屬主謀及暴徒首領,一律逮捕訊辦。限三日內完成具報。”戚嘉林:《臺灣史》第5冊,轉引自黃彰健:《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第552頁。11日,陳儀電告蔣介石,“肅奸工作即應逐步推進”。12日,電令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肅清奸偽分子,以絕後患。”13日凌晨,陳儀決定“開始行動”,“與二二八事件有關的嫌疑人士,不問姓名,當場槍決”。戚嘉林:《臺灣史》第5冊,轉引自黃彰健:《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刀鋒所向,首先指向對政府當局多有批評的新聞界。《人民導報》社長宋斐如,《民報》社長林茂生,《自由報》社長王添燈,《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日文版總編輯吳金練、嘉義分社主任蘇憲章,《大明報》社長艾璐生(外省人)以及律師林瑞端、醫學博士施江南等陸續被捕殺。有記載說:“斯時,每夜均有滿疊屍體的卡車數輛,來往於臺北——淡水或基隆間。3月底,基隆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從海中漂上岸來的屍體。有的屍親圍坐而哭,有的則無人認殮,任其腐爛。”戚嘉林:《臺灣真歷史》,第191頁。與此同時,臺灣各地開始清鄉。至5月16日,清鄉結束,解除*。其間,又發生過許多不幸事件。李翼中說:國軍廿一師陸續抵基隆,分向各縣市進發,陳儀明令解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又廣播宣佈*要旨,於是警察大隊別動隊於各地嚴密蒐集參與事變之徒,即名流碩望、青年學生亦不能倖免,繫獄或逃匿者不勝算。中等以上學生,以曾參與維持治安,皆畏罪逃竄遍山谷,家人問生死,覓屍首,奔走駭汗,啜泣閭巷。陳儀又大舉清鄉,更不免株連誣告或涉嫌而遭鞠訊,被其禍者前後無慮數萬人,臺人均懾氣吞聲,唯恐禍之將至。《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第389頁。關於二二八事件中臺灣本省人的死傷人數也向無精確統計。李翼中所說“被其禍者前後無慮數萬人”應該包括死傷、被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