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面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800、空軍出擊,萬世血仇,苕面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來,白書傑推敲(肯定不能叫研究,最多就是山寨)機載(艦載)雷達,碰到了兩個最大的問題:第一,就是採用什麼天線、什麼形式的掃描模式和分析模式;第二,需要探測多大距離。
對於第一個問題,目前能夠選擇的天線掃描方式,就只能是機械掃描,也就是天線不斷旋轉。
白書傑想盡了辦法,最後決定使用“八木天線”,用小鬼子發明的東西打擊小鬼子還是比較靠譜。
要想360度掃描,就白書傑現在的這種“馬路加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並不怎麼靠譜。要想分辨接受的訊號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一部天線還不行。
最後,白書傑決定使用兩部天線,能夠重複掃描相同的區域,增加“識別準確率”。
最糟糕的是,這個時候的飛機都是螺旋槳作動力,也就是說不能安裝在機頭上,只能放在後面的機艙裡。這樣一來,兩部天線的安裝就出了問題。
在飛機上方架設兩部天線,不可能就這麼裸.露在外,必須要有個罩子才行。這個罩子的要求就更嚴格了,絕對不能使用“吸波材料”,不然的話就不是天線罩,而是遮蔽網!
其次,天線罩還必須有一定的強度,如果飛機一加速就被吹跑了,或者吹變形了,那也徹底完蛋。
好不容易透過塑膠廠的老師傅們,琢磨出來一種強度足夠,厚度較薄,質地比較均勻的塑膠罩,解決了天線的問題,結果更大的麻煩又出來了。
這就是第二個難題: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體積,產生了掃描距離的問題。
現在這個時代別說電晶體了,就連得到電子管都很困難。白書傑把已經確定準備拆毀的一百多條漁船、貨輪,全部翻了一遍,一些老式的通訊電臺都被拆開了,好不容易收集到了足夠三部裝置的電子管。
但是,電子管的毛病就是體積大,製作出來的發射機和接收機體積都很龐大。
白書傑帶領他的秘密團隊,製作的第一部試驗雷達,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重量超過了80公斤,而且體積尺寸是寬3米、長5米、高1.5米的龐然大物。
雖然探測距離在這個時代絕對領先,達到了120公里。但是這麼兩個大傢伙,平時放在地面上使用還無所謂,搬到船上和軍艦上暫時也無所謂,但是要弄到飛機上可就麻煩了!
經過一番推敲,白書傑認為這個年代的雷達掃描距離不需要太遠,能夠搞清楚半徑40——80公里就可以了。
這個時代的飛機,最大速度也不到700公里/小時。比較先進的戰鬥機也就680公里/小時左右。
如果雷達能夠發現40公里以外的飛機,飛行員那就有4——5分鐘左右的反應時間。要麼選擇逃跑,要麼選擇搶佔有利高度伏擊敵機。
降低掃描靈敏度,發射機和接收機就可以相應減小體積。
白書傑現在的技術條件有限,只能暫時選擇磁控管振盪器來發射訊號。它在脈衝調製器控制下,產生的高頻脈衝功率被直接饋送到天線,然後天線增益以後發射出去。
磁控管由管芯和磁鋼(或電磁鐵)組成。管芯的結構包括陽極、陰極、能量輸出器和磁路系統等四部分。
這些主要問題都解決以後,最後剩下電子管本身的缺陷,那就是功耗大、容易過熱,對於訊號接收機的靈敏度有很大影響。
尤其是壓縮了發射機和訊號接收機的體積以後,這些毛病就顯得更加突出。經過幾次失敗,白書傑總算是沒有放棄,最後面前能用。
現在的飛機可沒有什麼空調,連風扇都裝不上去,白書傑只能拿出一架96式G3M2A中型轟炸機,直接把主機板固定在機艙裡,然後用一層紗網製作一個罩子,能夠擋住灰塵就行了。
也就是說,白書傑搗鼓出來的所謂“機載雷達”,就像後世的電腦主機沒有機箱,徹底實現了“裸.奔”。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劃時代的創舉。經過這架飛機升空試驗,白書傑命名的“飛龍一號雷達”從妙香山起飛,能夠辨別出75公里以外從平壤江南飛機場同步起飛的一架飛機。
最後確定的實用探測距離,達到了75公里。換句話說,在目前所有飛機使用最大速度飛行的情況下,自己的飛行員有7分鐘的時間做出反應!
白書傑選定96式G3M2A中型轟炸機作為機載雷達載體,是因為小鬼子的這款飛機,續航距離達到了4000公里。
因為不需要攜帶800公斤航空炸彈,而是加裝了一個副油箱,續航距離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