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面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1、英魂不朽,萬世血仇,苕面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把所有的官兵集中到剩下的兩列裝甲列車上面,踏上了南返的征途,途中經過洮南的時候,張海鵬屁都不敢放一個,就眼睜睜的看著裝甲列車一路向南飛馳而去。
經過通遼的時候,白書傑他們停下來添煤加水,市民們自發地湧上來慰問,三百多名青年學生湧到車頭前不讓列車離開,強烈要求參軍打鬼子。
白書傑因為列車沒有多餘的地方,原本不想帶這些人走,可是他們自己爬到車頂上,就是不下來,最後沒有辦法,火車只能慢吞吞的繼續向南行駛。
對於通遼,白書傑猶豫了很長時間,可惜現在兵力不足,如果留下少數人堅守,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沒有兩個營的兵力,不可能擋住小鬼子的進攻,最後只能忍痛放棄,五天之後,兩列裝甲列車才繞了一個大圈回到阜新。
回到臥虎山,白書傑立即組織召開了125名官兵的公祭大會,並發表抗日通電:
“幽燕抗日支隊正式對日宣戰,除非日本鬼子退出東三省,本支隊不接受一切調停,自今日起,凡屬日本國籍者,未經允許踏入幽燕抗日支隊的視線中,一律視為奸細就地處決,對日本軍政人員,一律不寬恕,不赦免,對於仍想把東三省分裂出去的漢奸分子,決不姑息,斬盡殺絕,對於賣國投敵的漢奸分子,一經抓獲,一律處以極刑!”
為了便於指揮部隊,號召更多的人參加到抗日的洪流中來,幽燕抗日支隊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最後決定把前敵司令部設在阜新城內。
嘎達梅林在滿達日娃返回以後,這才知道了幽燕抗日支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竟然全力以赴和日本鬼子幹上了,後來經過他們內部一致同意,嘎達梅林率部趕到阜新縣城,強烈要求加入幽燕抗日支隊。
白書傑本來希望嘎達梅林獨立發展,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一支全新的抗日隊伍,可是,經過兩天的耐心做工作,嘎達梅林就是鐵了心要加入幽燕抗日支隊。
最後沒有辦法,白書傑和甘彤經過電報協調一致後決定:嘎達梅林所部編入幽燕抗日支隊,正式編成滿蒙抗日獨立大隊。
大隊長,嘎達梅林,下轄三個騎兵營、一個炮兵連、一個機槍連,共計2397人,裝備輕機槍328挺,重機槍6挺,迫擊炮12門。
隨後調整了各大隊的駐紮地點:
劉燕眉所部衛戍大隊,隨同司令部駐紮阜新城內,負責維持城內治安,抓捕懲治漢奸和姦細。
張翔所部第一大隊,駐防寶塔凹,防禦阜新南面鐵路,侯自得所部第二大隊,駐紮臥虎山,防禦阜新東面山地,杜光遠所部第三大隊,駐防敖包嶺,防禦阜新西北鐵路和赤峰方向的通道,嘎達梅林滿**立大隊,駐紮甘泉嶺,防禦阜新北面。
白書傑鑑於目前的實際情況,接管了所有的工商稅務管理,也成了阜新實際上的第一人,因為阜新沒有高牆深壑,屬於四戰之地,因此只好把五列鐵甲列車從南到北,沿鐵路線擺開,既是防空力量,也是各方向的增援力量。
與此同時,又在東山口修建了兩個重機槍陣地,扼守東南陸地咽喉,北山口修建了兩個重機槍陣地,配合第三大隊扼守鐵路兩側,透過這幾個節點,把阜新外圍的四個大隊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防禦體系。
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把衛戍大隊的裝甲營打散,然後和通遼過來的372名青年學生一起,被整編為兩個鐵甲戰車營,有了這一批青年學生的加入,兩個鐵甲戰車營的知識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對裝備的認識更加深刻。
1931年12月10日,阜新的防禦體系基本構築完畢,接下來就是要求各部隊有針對性的進行防禦訓練,通俗地說來,那就是打陣地戰,據敵人於國門之外。
從內心深處來說,白書傑對於打單純防禦性的陣地戰,其實一點興趣都沒有,過去這麼多年,他所做的準備,全部都是圍繞運動戰來實施的,他不願意打陣地戰,說到底就是怕流血。
他不是自己怕死,而是最怕看見戰友倒在自己身邊,江橋一戰,特種營副營長劉振山,還差四個月才16歲,一個優秀的青少年,就在他眼前被炸成了碎片,想起來就心中滴血,每天晚上一閉上眼睛,就是那一百多壯烈犧牲的勇士們在他的腦海裡閃現。
可是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
現在,他白書傑竟然也是一個大大的名人,他的言行已經不能由他自己控制了,如果他一槍不放就開始打運動戰,不僅社會上的輿論不會同意,他身邊的戰友們也不會同意了。
畢竟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