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生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章 白渠,三國:吾乃西涼統帥,雲上生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董璜領了長安軍務後,花了幾天時間清點了一下現在西涼軍的軍隊。 發現經過與討董聯軍的激戰後,軍隊數量已經膨脹到了十萬人,其中有四萬左右的降卒,又從張溫手上拿走了長安的一萬駐軍,要是再算上皇甫嵩手上的三萬大軍,兵力已經達到了十三萬人。 而現在董卓勢力控制的郡有:京兆、馮翊、扶風、弘農、河東、河南、南陽七郡之地,治下百姓有四百多萬人,兵民比例達到了一比三十,但其中有一百多萬的人口還需要安置處理,暫時無法為朝廷提供賦稅勞役。所以,現在養這些軍隊還是挺吃力的。 而且關中被荒廢太久,耕地條件大大下降,早就不是西漢時期的天下糧倉了,能不能養活那麼多人口都是個問題。 最後就是上百萬的百姓的安置問題,朝廷一時半會肯定是沒辦法解決的,經過大戰和遷都後,錢糧已經不足以一次安置所有百姓,而在這段時間裡,得不到妥善安置的百姓恐怕會有不少亂子啊,地痞無賴什麼都恐怕也不會少見。 意識到現在最嚴重的是百姓安置和關中糧食產量的問題後,董璜想了想,直接找到了剛剛出任尚書令的李儒,打算和李儒商量一下。 李儒招呼董璜坐下後,一邊處理政務一邊開口問道,“元伯不在軍營處理軍務,來我這裡幹什麼?若是得閒多陪陪嬌妻美妾不是更好?早點生育子嗣才是正事啊。” 董璜無語,他發現他自從成婚後,所有人都開始催他生孩子了,這才成婚不到一個月啊! “此事不急,慢慢來就行,今日我來這裡是為了正事。” 見董璜滿臉嚴肅,李儒也收起了調笑之意,眼睛轉了轉,出言道,“是為了遷徙的百萬民眾?” “是,不知文優先生是打算怎麼做?” 說到這裡,李儒放下了手中的毛筆,苦笑了片刻,“我能怎麼辦呢?現在錢糧不足,只能按照老辦法開墾耕地、從世家嘴裡扣出錢糧土地了。” “我想了想,打算藉助大軍的威懾在關中推行均田制度,徹底將關中變成我們的領地,只是這事也急不得啊!” 董璜點了點頭,也覺得這是個推行均田制的好機會,縱使大軍分散在各地,但長安還有三萬五千人,足夠震懾關中的世家豪強了。 不過縱使全面推行均田制,也只是讓百姓有田種而已,但能不能養活自己還是個問題呢! 從東漢開國以來,就沒認真經營過關中,致使這裡的糧食產量下降,已經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了。 “我來找文優先生,是想著能不能疏通白渠,以此灌溉關中土地,提高關中的糧食產量。” “白渠?”李儒是關中馮翊人,對於白渠自然不陌生。 提到關中的水利工程,所有人都會想到鄭國渠,但實際上還有使用時間更久的白渠。 早期的鄭國渠含泥量高,可以壓鹼肥田,改善土質,提高產量。然而年長月久後,容易淤高渠道和農田,導致田高於渠,渠高於涇河,勢必破壞了灌溉系統。 早在漢武帝太史二年,鄭國渠就已經不再適合灌溉了,當時的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在鄭國渠的基礎上再修一條水渠,改善關中的灌溉系統。 該渠在鄭國渠之南,兩渠大致走向相同,白渠經涇陽、三原、高陵等縣至下圭注入渭河,而鄭國渠的下游注入洛河。由於是白公建議修建,因人而名,故稱白渠。 白渠的建成,使關中渭北一帶的大片土地,改善了土肥條件,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保住了關中的糧倉地位。 白渠的灌溉面積雖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於它的比降比較大,遠比鄭國渠合理,因而不像鄭國渠那樣易被泥沙堵塞,在歷史上白渠長期發揮作用。 可惜自從東漢定都洛陽以來,因為遠離中樞,白渠自然也就被廢置了。 甚至要不是董璜提起,李儒都快忘記了。修整白渠的好處李儒自然是知道的,但現在百萬百姓的生計都還沒解決呢,他哪兒來的人力去修水利工程啊? “元伯,這修整疏通白渠的好處我自然是知道的,但現在實在是抽不出人手啊!要不你帶著軍隊去?” 董璜立刻擺手拒絕了李儒的提議,開什麼玩笑,把軍隊帶去幹活?歷史上只要是這麼搞得,軍隊戰鬥力都下降了。 而且軍隊還要駐守長安呢,再說了三萬多人跟白渠需要的人力比起來就是九牛一毛根本沒用。 “文優先生你放心,我這裡已經有一個想法了,也許還能同時解決百姓的安置問題,你先聽一聽如何?” 李儒點了點頭,沒有拒絕,他也很想知道董璜能說出什麼辦法。 “你覺得以工代賑如何?” “以工代賑?是《晏子春秋》中記載的,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臺成,而民振。故上悅乎遊,民足乎食?” 董璜點了點頭,對於這些博聞強識的傢伙只有佩服,“沒錯,文優覺得如何?”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繼承帝位?

人間執念

乘龍御天

芝麻糖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