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7章 即將到來的小冰期,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無相黃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最快更新 [aishu55.cc]
第117章即將到來的小冰期
為了避免染上太多政治問題,王文龍建議報紙的主要內容還是在商業情報和娛樂上,徐學聚也覺得有理。
這並不奇怪,前世歐洲報紙行業也是從“通商情報紙”開始的,這是在廉價印刷術普及、衙門思想還未轉變階段自然的折中產物。
至於報紙名字,王文龍最開始建議的是《四民商報》,徐學聚聽了卻是搖頭,他道:“紙上只要有個商字,只怕讀書人家都不來買了。”
徐學聚自己也提了幾個名字,什麼齋什麼軒的,但王文龍也表示報紙的主要購買者還是小商人和中產之家,弄得太過於文縐縐這些人只怕要望而卻步。
兩人說的幾個名字都有不妥,最後還是王文龍想個主意:“咱們這報紙一月三份,不如就命名為《旬報》,簡單直白,也不見有多俗氣。”
徐學聚想了一會兒也是點頭:“倒是這個名字最平直。”
報紙名定下就開始分排版面,王文龍拿出後世報紙的排版方式,直接把一張六尺全開的毛紙一開為四,折成一份四頁十六版的報紙。
這尺寸和後世的報紙尺寸相差也就是幾厘米。
後世報紙的印刷版式是經過全世界紙媒時代共同檢驗的。
在紙媒時代末期無論是什麼文明、什麼文字,無論是橫寫豎寫,左讀右讀,幾乎全世界所有報紙都統一成了這樣規格。
徐學聚拿到王文龍遞給他的“報紙”之後先是有些不適應,但是經王文龍介紹之後,倒也覺得這種印刷方式頗有道理。
“這樣的版面兩折之後和人的胸部差不多寬,只看一版的時候可以很舒適的拿在手中,若是同時看兩版,兩手分開也正好不會覺得幅面太大或太小。”
“更關鍵是省錢,大開版印刷,只要報紙不破就不會丟頁,完全不需要裝訂,而且版面夠大,哪怕印刷過程之中有一些套板問題也會被忽略,印刷的精度要求可以變得更低。”
報紙的主要要求就是傳播迅速成本低廉,有了油印技術後可以直接用最便宜的毛邊紙,反正油墨也不會洇開。
徐學聚連連點頭,“難為你想的如此詳細。”
兩人商議定下最終報紙便暫定為兩頁,八個版面,內容包括朝廷公文,官員任免,商業情報,市井訊息,生活常識,小說雜文等等,每月逢十發行。
徐學聚讓王文龍趕快著手準備開始招人以後,如果報紙的銷量好的話甚至布政使司衙門可以繼續投錢,擴大印刷規模。
徐學聚越想越美,笑道:“這說不定還能給衙門增收。”
王文龍一笑,突然有種給單位辦三產的即視感。
徐學聚交待完工作就離開,王文龍想著先找個編輯來幫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鄧志謨,這位仁兄見識廣博各種亂七八糟的書沒少編,現在放在他的作坊裡頭實在有些屈才,招來做報紙編輯肯定不錯。
他又想到商業情報可以去找李國助,只要問清他們在哪些港口需要什麼貨物,既是幫他們籌備貨物,同時也有利於小商人尋找銷路。
還有好朋友徐興公也可以拉來做特約作者,他的紅雨樓在八閩都有名氣,大可寫一些藏書推薦的內容,徐興公也是閩中詩壇的大將,有他出面寫文肯定能夠在此時的文人之中引來關注。
越想越有門路,王文龍攤開紙就開始寫《旬報》創刊號的策劃書。
他這邊剛剛落筆李鼎就推門進來,一臉氣憤的說道:“建陽,你這些新作物實在是難推行的很,我實在有些愛莫能助了,不如還是回去唸經……”
王文龍見李鼎一臉煩悶,忙起身給他倒了杯水,又拉他坐下笑道:“仙公不要著急,什麼事情慢慢說。”
李鼎搖頭,說起了所遇到的麻煩。
原來到了三月紅薯播種的時間,今年徐學聚鼓勵百姓推廣新作物,加上有王文龍的請求,於是李鼎從泉州來到福州,邀了一些道友四處到鄉下去給各地瓜菜仙人廟做道場,推廣種植。
福建的土地到萬曆年間也已經非常集中,雖然百姓有種紅薯的積極性,但這些地主鄉紳在挺過旱災之後卻都對於試種新作物不再感興趣,見到李鼎他們下鄉推廣種紅薯經常會出來阻攔。
昨天李鼎受百姓邀請帶著人去福清做仙薯公的道場,結果才做到一半就被當地的地主帶著一群家丁來攪了場子,他們直接把李鼎手下的小道童用棍棒趕跑,鐃鈸踩扁,連敬神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