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章 吳江派與臨川派,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無相黃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最快更新 [aishu55.cc]
第103章吳江派與臨川派
介紹完江日彩,徐興公又拉著王文龍到另外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面前,介紹道:“這位乃是陳第陳季立。”
王文龍驚喜的說道:“原來是一齋先生,在下建陽王文龍。我幼時在海外就聽聞過先生大名,只說是一位大明的文武英雄!”
陳第中氣十足的大笑:“都是年輕時的事了。倒是讀建陽文章讓我大開眼界。”
陳第也不簡單,他出身福建連江,只是秀才功名,但卻是名滿天下。
陳第自小有英雄氣,在萬曆初年他上疏給戚繼光獻平定倭寇之策,又經俞大猷舉薦北走薊遼應戚繼光幕府,先在戚繼光軍中教授兵法,後來乾脆以秀才身份當上遊擊將軍,領兵鎮守古北口。
陳第在薊遼軍中效力十多年,直到萬曆十一年才辭官歸鄉。
陳第辭去軍職後就回到老家連江建起藏書樓“世善堂”,一方面用心研究古音,另一方面大量收集書籍,他和徐學聚一樣都有志於藏書。
別看陳第青年時都在軍中,可是他卻以音韻學造詣聞名於世。
同時陳第還是大旅行家,攜書遊遍名山大川,寫下大量遊記,歷史上還是最早深入臺灣考察風土並寫下記錄的文人。
要知道他去臺灣的時候那裡連荷蘭人都還沒到,常住的只有土人和在此建立根據地的倭寇,陳第自己都是沈有容去臺灣打倭寇時跟著一同去的。
接著徐學聚又為王文龍介紹了幾位林浦林家的子侄,王文龍一一見過,林家三代五尚書,在有明一朝就有七科八進士的傳奇成績,要知道這可是在科舉難度僅次於三吳和江西的福建,能考出這樣的成績絕對是詩書傳家了。
現在林浦林家第四代族長林烴正在擔任南京太僕寺少卿,參與宴席的都是林烴的子侄輩。
沈璟雖然考中進士,但是現在更著名的身份卻是曲壇盟主,所以今天到場的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官身,反而是在福州有名的文人為多。
宴席並不太過正式,送了帖子的客人基本到場宴會就開始。
沈璟現在在曲壇之中風頭正盛,主要原因是沈璟的戲曲理論正在和湯顯祖打對臺,造出好大聲量。
湯顯祖寫的《牡丹亭》是文人戲的最佳代表,人稱“案頭之曲”,美到極致,但是很多地方不合音律,只能放在案頭翻閱欣賞,其實不經修改根本不能唱。
一些文人對湯顯祖為代表“臨川派”的“案頭之曲”極為稱讚,認為這是將民間藝術送入高雅殿堂的重要一步,越是不能唱的曲子越能脫離俚俗。
就像文人畫一樣,枯山枯水思索半天才能解出其中韻味,反而能夠提供更高的欣賞價值,若像畫工做的畫一樣花花綠綠鄉野百姓也能看得懂,那樣就會失去格調。
而沈璟則極為反對湯顯祖這一流派。
沈璟的“吳江派”提倡“場上之曲”,覺得戲曲如果不能拿到舞臺上演唱就大減其價值。
“為什麼戲曲要講究格律,因為咱們寫戲是作家寫了伶人來唱,可沒有神樂坊中的大家幫著參詳譜曲,那怎麼保證伶人能唱出來呢?”
沈璟在場中大談自己“吳江派”的寫作思路:
“作家按照曲牌的規則寫作曲詞,伶人按照曲牌的規則演唱,這樣才能讓藝人在臺上唱起來順口,一齣戲也才算完整。所以格律是萬萬不能亂的。”
“用詞俗一點沒關係,關鍵是合格律,哪怕你的辭藻再是瑰麗典雅,不能唱,平仄韻腳不對,藝人開口就打嘴,這種東西寫的再好那又叫做什麼戲呢?”
要不說沈璟是曲壇盟主,端著酒杯侃侃而談,話中帶上三分醉意,嬉笑怒罵都具風度,瞬間就把在場一眾福建文人給折服。
罵完湯顯祖,沈璟又開始大談自己極力推崇的宋元南戲,認為宋元南戲沒有經過官方整理,唱詞中有大量市井俗罵,動輒朝人下三路招呼,但正是這樣的語言才是真正符合百姓審美的語言。
罵到後來連自己早年創作的《紅蕖記》也成為他開噴的物件,他認為自己早年的劇本過於駢麗,會出現觀眾聽不懂的情況。
王文龍笑而不語,沈璟在後世遠沒有湯顯祖知名重要原因其實就是太俚俗了,為了增加戲劇性在作品中加了大量濫俗套路,言辭又太粗俗,作品的品味很低下,而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