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七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7章 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我,孫山,科舉,西門七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堂屋內,鄭童生和鄭弘文興高采烈地陪著衙役們聊天。
鄭童生緊緊地看著手中的捷報,從得知孫山高中到此時此刻,心情一直都未平復。
他們小小的小村,竟然走出了一位進士,他小小的村學竟然走出了一位進士。
這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不可思議。
鄭童生看了看自家二孫子,再看了看捷報上“孫山”兩字。
同樣是村裡娃,怎麼天差地別。
鄭童生畢生的願望是希望家裡有一位秀才,結果鄭弘文早早考上童生,卻一直在童生中徘徊,一直都沒辦法跨越一步。
再看看孫山,十三歲成為秀才,二十三歲成為進士,好一個年少有為。
鄭童生回憶起孫山在學堂讀書的情況,跟無數入學的小孩子一樣,一開始戰戰兢兢,忐忑不安。
沒有表現出天才,沒有展現出與眾不同。
如果要說不同,就是持之以恆地讀書,讀書,讀書。
無論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孫山依舊按部就班的讀書。
鄭童生感嘆地說:“阿山這孩子,自小就知道讀書的好,勤勞刻苦,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皇天不負有心人,此次順利到京城,順利進考場,順利高中。好,好,好。不愧是我的好學生。”
班頭看了看鄭童生,聽說這個是孫進士的啟蒙夫子,怎麼看怎麼平凡。
怎麼就能教出一個進士呢?
別當啟蒙夫子不是夫子,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穩打穩紮地學習知識,啟蒙夫子是相當重要的。
班頭恭維地說:“恭喜賀喜,鄭夫子教出一個好學生。”
鄭童生連連擺手說:“差爺客氣了,不關的我是,是阿山自己的努力,我只不過有幸教導過進士老爺。”
心裡卻是美滋滋,想不到他一介農村夫子,學堂裡竟然走出一名進士。
哈哈~哈哈~
雖然不是他的功勞,但他的學堂有無上的榮譽。
在一邊的孫伯民咧開嘴巴一直笑,從激動,興奮,到如今的再激動,再興奮,孫伯民的笑容就沒有停過。
連連說到:“山子夫子,別謙虛,我們家山子能有今日的成就,多虧你的精心教導,當初你全心全意地教導我們家的山子,給我們家山子講解學問,還給出不少好的意見。我和山子一直銘記在心裡。”
這話看起來是孫伯民恭維鄭童生,其實知道孫伯民性子的人都知道他說的是真心話。
孫伯民是真心感激鄭童生,風雨不動地耐心教導山子,更重要是把山子推薦給洪秀才。
沒有耽誤山子的進一步學習,讓他們的山子一步一步地走出去,然後一步一步地成功了。
孫二叔子結結巴巴地說:“大哥說的對,當初山子到鄭氏學堂讀書,鄭夫子全心全意地教導山子,因為有鄭夫子的看中,我們的山子才更努力讀書。鄭夫子,我們的山子有今日,多虧你當初的悉心教導。”
村長也連忙附和:“鄭夫子是個好夫子,不僅對我們的山子好,對我們孫家村的學生也好。鄭夫子,以後我們孫家村的孩子就有勞你了,要是他們上學不聽話,不用多說,給我狠狠打。”
村長還真是喜歡鄭童生,特別對學生嚴格這一點,他最欣賞。
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狠狠打,哪裡會聽得進去。
鄭夫子打就對了。
鄭童生聽到恭維的話,嘴上說不是不是,心裡樂開花,誰不喜歡聽好話,誰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
笑呵呵地跟大家講起孫山小時候在學堂讀書的情景,當然還穿插著德哥兒,楊清北。
對德哥兒恨鐵不成鋼。
對楊清北連連惋惜,感嘆楊清北英年早逝。
其實除了孫山,唐縣令,楊大郎少數的幾個人知道楊清北為什麼去世的真實原因,其他人只認為楊清北是得了一場重病沒的。
楊清北死後,妻子跟著去,楊地主夫人跟著去,楊地主跟著去,一部分認為虎鳴克親,天煞孤星命,另一部分認為楊地主家風水出問題。
所以大家越來越不敢上楊地主家裡,害怕被沾上什麼厄運。
鄭弘文陪著大家聊天,不由地羨慕。
阿山走得真遠,飛得真高,一開始俯視,到平時,現在只剩下仰視。
鄭弘文是個心寬的人,雖然心裡酸酸的,但更有榮與焉。
他有一個進士同窗,覺得一輩子都值得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