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著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1章 建造“大江城”1,鹿部落崛起,叼著貓的老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將“大江部落”徹底剿滅之後,陸子龍原本打算把“大江部落”和“蒼狼部落”的俘虜押回“大江部落”。

需知此時整個“鹿部落”城中已然聚集了將近二十萬人口。倘若將“蒼狼部落”和“大江部落”這近十二萬的戰俘都帶入“鹿部落”,那麼“鹿部落”城的人口就會驟然超過三十二萬。

如此龐大數量的人口,對食物的消耗無疑是極為驚人的。

如今時間已至盛夏,天氣炎熱,氣溫頗高,食物極難儲存。

所以大部分原始部落都沒有大量的食物庫存,即便是像“大江部落”這種以盛產食鹽而聞名的部落,也鮮少用食鹽來醃製食物大量儲存。

也正因如此,即便陸子龍率領著四萬大軍先後剿滅了“大江部落”和“蒼狼部落”,但從這兩個部落獲取的食物卻寥寥無幾。

“鹿部落”的食物雖說充足,可那也只是針對原來的十九萬族人而言。

現在一下子猛然增加了超過三十二萬人口,人口數量劇增,而在“鹿部落”的農業尚未發展起來的情況下,“鹿部落”也會難以承受。

據陸子龍所知,由於部落人口的急劇增加,食物需求也相應地暴漲。

為了獲得更多食物,部落捕魚的次數愈發頻繁,捕魚的網也越來越多,捕魚的量更是與日俱增。

由於過度捕撈,現在部落小河中魚群的數量已大幅減少,前年還時常能在河中抓到一米多長的大魚,可如今即便是三十厘米長的魚都很難捕捉到了。

於是,現在部落使用的漁網網眼越來越細密,捕魚的範圍越來越廣,很多時候都要到部落上游的大河中去捕撈了。

部落中馴養的野豬、野羊、野兔等家畜,再加上“綠谷牧場”的動物,現在也僅僅能夠保證部落的需求,要是將所有的俘虜都帶回部落,部落的食物供應必定會變得極為緊張。

從地理環境方面來講,“鹿部落”、“蒼狼部落”和“大江部落”這三個部落相比,“大江部落”的居住環境可謂是最佳。

“大江部落”前方的山谷地域廣闊,起碼有數百平方公里之多,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乃是真正的黑色土壤。

而且這裡臨近大河,水源充足,極其適合耕種。

“大江部落”內部也極為廣闊,兩側山洞密密麻麻,至少有幾百個之多,並且相比於其他部落那些陰暗潮溼的山洞,“大江部落”的山洞更為寬大、乾燥,極其適合人們居住。

這也正是“大江部落”相比於其他部落,人口最多、部落發展最快,且在冬季凍死的人比較少的原因之一。

當然,此前“大江部落”的人缺乏禦寒的毛皮,也沒有“鹿部落”的門簾和暖炕,再加上食物儲備不足,所以才會導致人員凍死的情況發生,不過既然陸子龍來到了這裡,就絕不會允許此類凍死人的悲劇再次上演。

再者,最為關鍵的是“大江部落”旁邊的大河可不是“鹿部落”門前那條不足二十米寬的小河,而是一條寬達數千米、洶湧奔騰的大河。

在這樣的大河中,魚類種類豐富,數量繁多,只是由於“大江部落”的捕魚手段頗為粗糙,捕魚工具也極為簡陋,這才造成捕到的魚數量不多。

即便如此,也足以保證整個“大江部落”十幾萬人的生存。

此外,“大江部落”還有食鹽,而且食鹽的儲量非常之大。

陸子龍在檢視“大江部落”環境時,在幾名“大江部落”參與制鹽的俘虜的引領下,親自檢視了“大江部落”的鹽井。

那幾個生產食鹽的鹽井分佈在不同的山洞中。他讓俘虜帶路,走進其中一個山洞。

進入那寬大的山洞後,沿著山洞向前行進了幾十米,山洞便緩緩傾斜著深入地下,沿著山洞向下大約又走了五六十米,便抵達了山洞底部。

那裡匯聚著一潭深水,在火把光芒的照耀下,潭水呈現出淡黃色。

這些便是製鹽的原料——滷水。

戰俘們詳細地講述了他們製鹽的工藝和流程。

他們從洞底的鹽滷水中用木製筒揹著滷水走出山洞,來到部落內一處四面通風、光照條件極好的山坡上。將滷水倒在用石頭和泥土製作的滷池中風乾濃縮,結晶成黃色的食鹽顆粒。

這些食鹽顆粒便是他們的成品了。

只是在陸子龍看來,他們的鹽井製鹽純粹屬於天然的風乾曬鹽,而且受天氣變化的影響極大。

在冬季氣溫低、日照時間短,在夏季鹽田又極易受到暴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十五境天人,一刀斬人間

跑路的黃瓜

開局被迫娶妻,卻造謠我是邪神?

七月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