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驤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章 裝卸貨物引熱議 路遇藝人惹傷感,那個瘋狂的年代,龍驤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平津是一個古地名,歷史悠久,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先後被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順天府等。朱元璋將元大都更改成平津府,有“北方平定”之義。清兵入關後,稱為京師順天府,民國初年改為平津。 通惠河是京杭大運河最北段,位於平津東部,是元代挖建的漕運河道。船隊向北一路暢通無阻,行至通惠河,走到積水潭碼頭,便停了下來。積水潭碼頭東北岸為大運河最終碼頭,碼頭岸邊一棵柳樹緊挨著一棵,遠遠望去竟然看不到邊際,猶如一片綠色的大海,一陣銀鈴般笑聲傳來,從柳樹下穿過幾個嬉鬧的少女,正是那綠柳低垂、紅衣粉膩、花光人面。 走上碼頭,酒樓、茶肆等各種店鋪遍佈街道,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繁華程度不似平常城市所比擬的,羅英和羅勇雖然見過大世面,但面對平津城的繁華,還是呆呆地看痴了。 因京杭運河已到終點,前往哈爾濱的線路沒有水路,路修身、羅勇、羅英遂棄舟登岸,來到那繁華街道,走上一圈,尋找裝載茶葉的行當,只見有馬車行、騾車行、排子車行、黃包車行,由於哈爾濱路途遙遠,便尋了一家僱傭騾車的車行,一方面騾車比較高大寬敞,另一方面騾子拉車有勁耐力足,適合遠距離運輸。 騾車底部鋪硬木板,上面放氈和棉墊,車軲轆為木質,在其外面鑲了一圈鐵皮。路修身按按車底的硬木板,又拍拍車篷,見其是榆木製作,堅硬異常,一口氣要了幾十輛騾車。因為趕騾車需要經驗的把式,便連人帶車一起僱,幾十輛騾車在路上一字排開,分外惹眼,引起路人駐足觀看,畢竟這種場面已經不常見了,民國以後,西風漸進民眾的意識漸開,擋擋車——有軌電車也走進了普通民眾生活,雖有騾馬運輸,但如此大規模的騾子一字排開必不多見。 平津人愛看熱鬧是出了名了,側重一個鬧字上,每逢廟會、每逢婚葬嫁娶、菜市口秋決等大事情,茶樓酒肆、戲院商鋪的看客們莫不議論紛紛,生怕慢了半拍。 馬路上形成了一個奇觀,幾十輛馬車在前面走著,後面跟著一群愛看熱鬧的平津人。半個時辰的功夫,騾車來到了通惠河積水潭碼頭,羅勇找了一些乾重活的勞工,裝卸茶葉。由於茶葉量多,一會兒幾個時辰過去了,勞工們還在裝卸茶葉,愛看熱鬧人越來越多,簡直是裡三層外三層。 一位頭戴斜帽,身穿馬褂青年說道:“清末以來,京杭運河不復繁榮,今日遇見大宗貨物運輸實屬不易,好像有種回到前清的感覺。” 另一位身穿藍色長袍,左右兩側的下襬處開有小衩,袖長與馬褂齊平,大襟右衽長衫,長至踝上兩寸的老者意味深長的說道:“還不是河道不穩,水流不暢,再說黃河改道給運輸帶來極大不便,前幾年有些河床已經見底了,很多人棄河運改陸運了。幸好近兩年河水豐盈,才有起色,往後也不好說啊,就如這京師城頭變換大王旗一樣不可預測。” “要我說,還是運輸工具的發展,長途有火車,短途有汽車,在我們平津還有擋擋車,選擇變多了,河道運輸的地位相對就下降了。不過大宗物資還是水路運輸較划算,剛才這位老哥說的對,這次多虧河水豐盈,我們才能得見奇觀。”一位身穿深色袍子馬褂的說道。 趁著裝卸貨的空檔,羅英嚷著要看一看帝都的繁華,便與路修身一起,坐了一陣黃包車,見一熱鬧之地,兩人便下車一路走來,沒走多遠便來到前門大街,據說此路是歷代皇帝用來祭奠天壇的必經之地,雖然僅有800多米,但一應店鋪應有盡有,全聚德烤鴨,永安堂藥鋪,六必居醬菜,九龍齋酸梅湯,張一元茶莊等等,在街道兩旁分別有珠寶市,布市,草市,果子市,鮮魚市,糧食市供應居民的日常用度。 在前門大街的盡頭,一座拱形橋映入眼簾,正是平津天橋,兩邊砌有石欄杆,橋下一溝名為龍鬚溝,但早已乾枯。兩人走進天橋,但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和百樣吃食一樣不缺、一樣不少,吆喝聲,嬉鬧聲不時傳來,正是“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突然一陣叫好聲傳來,傳來一陣鏘鏘的聲音,路修身指著聲音的來源,說道:“前面有賣藝的,看看熱鬧去。” 兩人擠過層層人群,只見一男一女兩位藝人,在耍大刀,男的威風凜凜,女的剛柔並濟,鼓掌聲一陣接著一陣,羅英指著地上的線說:“此白圈兒,行話稱為“畫鍋”,藝人在裡面表演,觀眾在圈外觀看,有了鍋、便有了場子,藝人便有了飯碗。” 突然之間,羅英眼圈紅紅的,說話間似有哽咽聲傳來,路修身正疑惑羅英為何知道的如此詳細,又見羅英一副愁容慘淡的面孔,頓時明白過來。羅英和羅勇兄妹二人,因缺乏回江南的盤纏,便賣藝求生存,一路演來一路走,路修身正是在東州遇到兄妹二人,想必這裡的藝人讓羅英聯想起以前的賣藝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異界當天帝

囧遊神囧

舊書

李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