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部分,尋秦記之我是韓信 作者:一枝禿筆,換裁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是劉邦得了項梁調令,帶了他舊部調防盱眙。
跟著項梁混,只會損兵折將,手下人越打越少。去楚王身邊,可以保住手下這點兵馬,還可以走走上層路線。那劉邦見形勢對自己不利,趕緊離開琅琊,溜得比兔子還快。
※※※
再轉回正題。
眼見秦軍即將攻趙,其他諸侯毫無指望,唯有燕王韓廣能助一臂之力。項梁便休書一封給韓廣,雲趙國若破,唇亡齒寒,他燕國也難保全。望燕王捐棄前嫌,發兵救趙。遣了一使,快馬加鞭送往薊城。也不知那韓廣見了此書,會如何反應。
諸侯指望不上,項梁即自個籌措糧草軍餉,修兵繕甲,調兵遣將,準備發兵趙國,暫且不提。
第五章 水湧獻弓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詩讚的是那漢朝飛將軍李廣。那李廣箭一出弦,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那還是小CASE,居然箭能裂石。難道他也練成了什麼什麼霸王神功,射出的箭有裂石之力?
李廣的武功雖然一流,但絕不能同楚霸項羽相比。箭能裂石,靠的是他手中那張靈寶穿石弓。那靈寶穿石弓排名於中國古代名兵器譜。
這故事要從秦末年間,他爺爺說起。
※※※
卻說章邯大軍退至濟北,即知會各地秦軍,兵分三路,征伐趙國亂黨。
卻是哪三路?
東路軍由章邯親自率領,整軍十五萬,兵車五百乘,從武城出兵西征,兵鋒所指,直撲趙國都城邯鄲。
南路軍由武成侯王離擔綱,治軍八萬,兵車三百乘,從滎陽出師北伐,鋒芒所向,直取上黨。
西路軍由老將揚威將軍涉間統轄,率領關中各地聚集的精兵五萬,兵車兩百乘,西出函谷,作出攻打河東之勢。
這秦軍東路軍兵馬最是強大,遇到的敵手卻是最弱,只有趙國左丞相張耳領五萬人駐防。西路軍最弱,遇到的對手卻是最強,有趙國名帥右丞相廣武君李左車領十三萬大軍駐守。而趙王歇為防備王離的長城兵團,將上將軍陳餘的十萬大軍從常山調來上黨,兵力與王離在伯仲之間。
兩國軍馬看似不相上下,實則不然。那王離的長城軍團經蒙恬一手調教,又在王離手中東征西討,早已是身經百戰的鐵血雄師,戰力比諸陳餘的十萬大軍至少要強上一倍。而章邯的東路軍更是一路從函谷關血戰打來,作戰能力超強,對付張耳的五萬兵馬貌似以石擊卵。那邯鄲離濟北近在比鄰,章邯的這一手直有蛇打七寸,拿住趙國命門,擒賊擒王之勢。只有東路軍皆是招募不久的新兵,作牽掣李左車,配合東,南兩路大軍之用。
秦軍西路大軍,兵分四路,依次進發,直往趙境而來。第一路虎威將軍章平,領步騎共計兩萬;第二路典軍校尉李烈,領馬步軍二萬;第三路章邯,自提主力大軍八萬;第四路都尉董翳,引三萬軍殿後。大軍共計十五萬,浩浩蕩蕩,遮天蔽地。
趙國得斥候來報,朝野俱驚。眼下在邯鄲城的五萬駐軍,是絕難抵擋住章邯西進的步伐的。而趙國的兩位軍事大家李左車與陳餘皆大軍駐紮在外,遠水救不了近火。
趙王歇即召集文武,於大殿商議對策。
太史馮簡持笏出班道:“邯鄲兵微將寡,難擋秦師鋒銳。不如棄了邯鄲去往鉅鹿。現鉅鹿城有大將軍司馬卬領五萬軍馬駐守,城高牆厚,如兩軍合為一處,可支撐一時,保吾王安全。再發檄調遣各地將軍,邀約諸侯來援。則秦師不可慮,趙室宗祠可存。”
此言一出,趙國朝堂便炸了鍋。
便有左丞相張耳出班駁斥道:“太史此言差矣。邯鄲乃吾國上郡,自先君襄子立為國都,歷經近兩百年。吾王命途多舛,歷盡艱辛方能回先祖故居,延其犧牲社稷,怎能輕易捨棄?為臣不才,願提一旅之師與秦賊廝殺,禦敵於國都之外。”
上大夫程及厲聲道:“丞相之語,實誤國之言!那章邯乃海內名將,麾下兵馬精足,戰將如雲。自出師以來,戰無不勝,多少關東豪傑皆敗在他手,汝又有何計能阻其鋒芒?”
張耳長笑道:“說什麼那章邯戰無不勝?新近他便敗在楚國武信君之手,師出齊國卻徒勞無功,反損兵折將空費錢糧。程大夫焉知本相不能敵章邯乎?”
眼看廷上唇槍舌劍便要爭起來,馮簡慢悠悠說道:“二位不要爭持,且聽丞相明言有何計能破秦賊,也好讓吾王與眾臣安心。”
張耳便緩緩道:“那章邯之所以能勝各路諸侯,是因有猛將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