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汴京風騷 作者:顏廷瑞,換裁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流淚咬牙。他是一個感情豐富而好惡鮮明的人,所以也是個什麼都刻在腦門上的人。
呂惠卿從官場的底層一步步走向權力高層,冷酷、果敢、務實是他的心性。思慮縝密、深藏不露、極會把握時機是他的風格。他的心中也有善、惡,美、醜之分,但決不會為善、惡、美、醜所左右。在他冷靜的頭腦裡,根本不存在“匡正缺失”這個概念。他鄙視“匡正缺失”這個字眼,他認為“匡正缺失”無異自我絞殺。歷代有作為的帝王,不都是自始至終的“英明天縱”,有誰公開幹過這“匡正缺失”的勾當呢!他比王安石看得明白,現時的任何一點退卻,都可能導致“變法”的夭折。他比王安石看得清楚,在朝廷重臣、諫官御史被貶被逐的今天,能夠影響皇帝的力量,只有司馬光和蘇軾二人。蘇軾已接替了歐陽修的文壇領袖,在文人彙集的京都,可以掀起輿論大波,造成一股反對“變法”的強勁風浪。加之他在詩詞傳統上的大膽突破和先前在策論政見上的激進主張,曾在朝臣面前呈現出的“變法”派色彩,不比王安石淡多少。司馬光呢?是三朝聲譽卓著的良臣,又是皇上的老師和顧問,是朝臣忠貞穩健的化身,在皇上心目中,是任何紛亂中穩定大局的中柱人物,是時刻取代王安石的最佳人選。這兩股力量合流,皇上隨時都可能來一次另樣的“改弦更張”。這兩個人物不離開京都,“變法”的險情則時時存在。
呂惠卿冷眼打量著陷於困惑和慌亂的王安石,不動聲色地已開始策劃搬動最後的兩塊絆腳石了。
在書房陷入沉悶時,王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