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部分,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們說,在毛澤東思想中,繼承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遺產,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這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即不僅是用中國文字翻譯馬克思的著作,而且用中國文化“翻譯”馬克思的思想,使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樂於接受馬克思主義,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
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在長期封建社會中積累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根本上說同馬克思主義是格格不入的,對於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往往有時會起消極作用。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思想,雖然很難直接歸咎於他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但若仔細探究,也不無淵源,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
350
4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文化的負效應。
從本性上看,終其一生老而彌堅的“造反”
、“鬥爭”性格是毛澤東的一大特點。他是反傳統的,對於統治中國二千年的儒學,應當說是沒有好感的。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對所謂“中體西用”的思想便給予了尖銳的批判,認為這是一種“自大的思想”
、“空虛的思想”
、“以孔子為中心的思想”
;認為要在中國進行革命,要打破政治上的強權,也必須打破思想上的強權。
《湘江評論》上他的文章中還說過:“像我們反對孔子,有很多別的理由。單就這獨霸中國,使我們思想界不能自由,鬱郁做兩千年的偶像的奴隸,也是不能不反對的。”
在後來的革命鬥爭過程中,他也一再提出反對以孔學為中心的儒學。每當要打破陳規,破除舊的秩序時,在思想領域內總是把孔學作為靶子的。
因孔學核心是維護既成秩序。
漢儒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
,就曾多次受到他的抨擊。他也不止一次在講話中調侃孔子,甚至把孔子的書同他所蔑視的蔣介石的書相提並論,認為讀一些這種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東西,可以從反面教育人們懂得唯物主義與辯證法。
“文化大革命”期間“批林批孔”時,他贈詩給郭沫若(批孔批郭)
:“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①
當然,毛澤東並不完全否定孔子,他認為孔夫子的這一筆遺產還是應當繼承的。
那理由是:“剝削階級當著還能代表群眾的時候,能夠說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蘇格拉底,資產
①見汪澍白:《艱難的轉型》,湖南出版社191年版,第118頁。
351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543
階級,這樣看法才是歷史的看法。“
①因此認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但是,要清楚地講明他究竟認為孔孟有哪些“真理”
,這是困難的,特別是晚年他已把孔孟當作沒落奴隸階級的代表。毛對孔孟學說,更多地是依據政治上的需要,隨時摘取某些語言,古為今用,或賦予新的解釋。比如,1939年2月20日在給張聞天的信中,講到孔子提出的知仁勇“三達德”時,這樣說:“知是理論,是思想,是計劃,方針,政策,仁勇是拿理論、政策等見之實踐時候應取的一二種態度。仁像現在說的‘親愛團結’,勇像現在說的‘克服困難’”
②1942年在《反對黨八股》中談到:“孔夫子提倡‘再思’”。孔子說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之,是知也”
;要“不恥下問”
;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等等。實際上,毛常常是利用前人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
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涉獵極廣,經史子集、筆記小說、詩詞歌賦,無不在其視野之內;在當代領導人中,罕有其匹。
但其基本辦法,仍是“六經注我”
,即利用或改造前人的思想材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作法就其好的一面說,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容易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但也有其危險的一面,即在這種利用、類比之中,容易把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一起繼承了下來。
在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中,人們可以清楚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副作用。
①見陳晉:《毛澤東的文化性格》,中國青年出版社191年版,第195頁。
②參看本書第32—33頁。
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