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部分,相國,暖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露面應卯的。
走了好一會,終於在一片綠柳蔭下尋到了翰林院,匾額上,‘翰林院’三個大遒勁有力,鋒芒畢露,端詳了許久,楊延昭不由得暗歎一聲,“這字,怕不是出於翰林學士之手。”
言罷,正yù往裡走去,卻聞得耳邊一陣笑聲,“呵呵,這翰林院所掛的匾額不出於翰林學士之手,那又會出於何人之手?”
轉過首,卻見一身穿寶藍彈墨藤紋雲錦對襟長衫,鬚髮已白的老者從一頂軟轎上走了下來,正滿是笑意的撫著白鬚,徐徐上前。
老者的身後,是一面相普通的中年人,穿著銅綠袍,低眉頷首,但正是此人讓楊延昭愣在遠處,只因為那步履間,竟有絲絲的靈氣環繞。
這分明是化氣修為高手才應有的跡象,無念,而靈氣自動。
念及此處,楊延昭不免心中生出一陣驚濤駭浪,望著那笑意吟吟的老者,竟猜不透他的身份,只能大致明白此人必定位高權重,非富即貴。
“呵呵,這位小兄弟,你倒是好眼力,不過說起來,這塊匾額還是當初老夫親手掛上去的。”
溫和爽朗的笑聲再次響起,楊延昭這才回過神來,懷抱官服對著老者彎腰作禮,“下官楊璟見過大人。”
“原來你就是楊璟,不錯,不錯”,一道意味深長的目光之下,老者又是笑了幾聲,稍後,指著那匾額,“你可知這匾由何人所書?”
抬起頭,重新望著那金鉤銀劃,恍然間,想起了懷中的那錦緞,不由得脫口而出道,“這莫非是先帝親筆所題?”
“當是如此,沒想到,時隔多年,卻出了個識得先帝筆墨之人的後生晚輩,呵呵,難得,難得”
雖是笑言,語中卻多了些追思之味,搖著首,老者往那翰林院中走去,待跨過門檻之後,卻止步回過身道,“老夫差點忘了,你那書法自成一體,為當世一絕,改rì,投帖相邀,還望莫駁了老夫的薄面才是。”
“老大人有請,自是楊璟的福分,怎敢不從。”
笑聲漸行漸遠,楊延昭依舊猜不出老者的身份,半晌,將這偶遇給暫且放置一旁,笑著進了翰林院。
初進翰林院,不識庭院,好在遇到了一皂衣小役,領著他走了一圈,此刻,翰林學士李昉正在待客,那差役便將他領到了簷廊深處的一間屋子前。
“楊大人,這便是大人的堂屋了。”
道了聲謝,楊延昭推門而入,屋子不大,三丈見方,佈置也很簡單,兩張黃梨木椅,與一張堂案,僅此而已,雖說簡陋了些,但好在潔淨。
推開紙窗,微風襲來,屋前幾顆古木綠葉輕搖,勝得一番幽靜。
將官服換上,在屋中做著歇息,約莫著半個時辰後,門口傳來腳步之聲,須臾,一差役露出頭來,“小人見過楊大人,學士大人請大人前去。”
聞此言,楊延昭自然是連忙起身,跟著那差役往外走去,出門,遇到那些持書而過的同僚,正yù出言問好,但對方皆是冷目相向,無一人願做搭理。
簷廊的轉角處,那差役探首望了望前後,見左右無人,這才低聲道,“楊大人,三館一事在翰林院已經傳開,您此刻是木秀於林,大人還需小心才是。”
如此,這倒也是不奇怪了,楊延昭只能心裡再次痛罵幾聲趙光義,然後謝過那差役的提點。
繼續前行,走過簷廊,沿著卵石小道,走到一座大堂屋處,那差役與楊延昭行了一禮,便退去了。
走進屋中,兩邊擺著書架,其上已滿是經卷,書架裡端,放著白玉陶瓷花瓶,花瓶的邊上,掛著幾幅名家書畫之作。
再往裡,是兩張木椅,與一張堆滿書卷的堂案,而此刻,或許是聽到聲響,一人抬起頭來,鬍鬚已經花白,臉上卻稜角分明,目若朗星,不動之間竟有幾分威勢。
趨步上前,楊延昭俯身執禮,“下官楊璟,見過大人。”
未有回應,但可以清晰的感覺到銳利的目光在他身上游走,許久,那渾厚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無須多禮,楊大人,在官家的旨意下,最近在整個翰林院都在忙著編纂《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二經,因而本官也無閒暇與你品茶論道。至於三館的事情,本官也知曉了,rì後忙碌之時便不要來翰林院應卯了。對了,這裡還有宮裡送來的文書,官家讓你進東宮,做太子的筆墨講學。”
說著,李昉遞出個硃紅sè封面的摺子,開啟之後,寥寥數語,確實寫著令楊延昭擇rì進宮教授太子書畫筆墨一事。
這可又是將他往風口浪尖推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