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於在她出生時,她的父親李偉夢到了祥雲飄至他的家的傳說,便廣泛流傳開來。這種神話般的解釋往往反映了人們對他人離奇命運的不解與羨慕,只能將之歸為天命所定。

李氏被選為裕王府宮女。由於她頗有姿色,為人聰明穩重,很快便在芸芸宮女中脫穎而出,得到了裕王的喜愛,進為王妃,並很快為裕王產下一子。也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孩子後來成為主宰明朝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名字叫朱翊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逝世,裕王登基為帝,是為明穆宗。明穆宗在位七年後去世,實際年齡尚不到9週歲的朱翊鈞榮登大寶,是為明神宗,是年為隆慶六年(1572年),李氏也從貴妃變成了皇太后。

本來李氏在隆慶朝只是貴妃,不得封為太后,但由於她是神宗的生母,所以尊為太后。按照制度,生母相對於嫡母,在徽號上應有所減殺。但穆宗皇后陳氏由於無子,在隆慶年間便已遷居別宮。到了萬曆新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討好神宗,於是便並尊兩太后。陳氏徽號為“仁聖皇太后”,李氏徽號為“慈聖皇太后”。

由於李太后是神宗生母的原因,實際上在後宮中的權勢更大。但李太后為人謙遜守禮,儘管地位已與陳太后相侔,但每逢重要節日,都要以嫡庶之禮,相敬太后。神宗也在問候生母后,須到陳太后那裡問安。宮中氣氛甚是祥和。兩宮的融洽氣氛,與兩太后性格溫和、善良自然具有直接的關係,但也與她們的出身不無關聯。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局面的出現,規定妃嬪必須要從普通民間選擇,而不能從公侯官宦家迎娶。民間出身的妃嬪由於家無奧援,也無野心,所以往往容易滿足,不易滋生事端。所以,明朝後宮儘管也存在一些鬥爭,但整體看來,都較為和睦,更沒有發生後宮干政的現象。

神宗沖齡即位,自然無法獨立處理政事,但明朝祖訓禁止後宮干政的規定,也排除了李太后垂簾聽政的可能。於是,李太后便以司禮監太監馮保負責處理宮中事務,以內閣首輔張居正管理國家大事,自己輔導神宗,居中制衡。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改革,便是在李太后的堅定支援下,得以順利展開的。只是由於她守著本份,站在歷史的幕後。隨著歷史大幕的卸去,她的身影也逐漸模糊,她的歷史功績,才少為人知。

神宗幼年登基為帝,面臨著諸多誘惑,如果不善加管束,後果將不堪設想。李太后便負責起了督導神宗的任務。神宗即位後,李太后從慈寧宮搬到了乾清宮,嚴格要求神宗。每個孩子都有貪玩的時候,如果神宗因此而不好好讀書,便會被李太后責令長時間跪地。每到大朝的時候,李太后在天剛矇矇亮的五更天便叫起明神宗,讓太監與宮女扶著神宗坐下,拿水為他洗臉,然後送他坐上轎子去上朝。可見,神宗儘管貴為皇帝,恐怕要比一般的官宦子弟還要辛苦得多。

習慣了前呼後擁、頤令指使,神宗難免會有一些驕奢的行為。一次,神宗在宮中玩樂,一時興起,讓太監唱首新歌給他聽聽。太監回答說不會。神宗一怒之下,便拿劍去刺太監。在旁邊人勸解之下,神宗開玩笑似地把太監的頭髮割掉,以示懲罰。整個事情類似於一場孩子般的鬧劇。但李太后知道後,便馬上命令張居正上疏勸諫,並且讓神宗下《罪己詔》,向全天下承認自己的過錯。國事已畢,家法難饒,李太后又將神宗召到後宮,命他跪在地上,數落他的過錯。神宗涕泣不已,請求改正過錯,才算完結。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李太后幾乎將神宗視為一個普通的民間子弟,嚴加管教,並不因為他是皇帝,而稍加寬縱。

李太后對於民間的樸素情感,是一直保留下來了的。神宗年長後,非常偶然地與一名宮女發生了關係,生下了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但神宗卻礙於身份,羞於承認此事,並且長期不立朱常洛為太子。李太后知道此事後,責問神宗。神宗回答:“他是宮女的兒子”。李太后大怒,說:“你也是宮女的兒子”。神宗十分惶恐,趴在地上不敢起來。朱常洛因此被立為太子。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太后既然已經母儀天下,她們家自然也會相應尊貴起來。他的父親李偉被封為武清伯(李偉便是明清皇家園林清華園的始建者)。但李太后對於自己家庭管束十分嚴格,家人曾經犯過過錯,李太后便命太監親自到家宣佈罪過,將家人繩之以法,做到了大義滅親。

代表清朝官方對於明代歷史正統觀點的《明史》在記載李太后這些事蹟時,是帶有十分尊敬與欽佩的口吻的。現在看來,李太后既能安邦定國,又能謹守本份,在她掌控下的萬曆前十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