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物館裡,收藏有一柄明代軍刀,上面刻著“萬曆十年 登州戚氏”,是戚繼光在薊州任上所鑄。也就是在這一年,萬曆十年(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後,曾得到張氏讚賞和倚重的戚繼光也被牽連,次年被調往廣東,遠離京師重地。薊鎮百姓捨不得他走,依依送別,這種感人情景被詩人陳第寫入了詩篇:“轅門遺愛滿江燕,不見胡塵十六年。誰把旌旗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

直至抗日戰爭時期,薊縣關公、岳飛旁仍配有戚繼光的牌位,受到人們春秋兩次祭祀。

明代長城中,居庸關雄偉壯麗,山海關氣勢磅礴,金山嶺險峻挺拔,司馬臺高聳入雲,它們依託著群山,如波濤起伏,氣象萬千,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寶。與之相聯絡的,是一個不朽的名字戚繼光。 (萬明)

北京人知道趙家樓,是因為它是東城區的一條衚衕;外地人知道趙家樓,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它與五四運動聯在一起。當年,五四運動的愛國學生,因北洋政府賣國,憤怒之下燒燬了位於這條衚衕裡的外交次長曹汝霖的住宅。愛國學生的舉動,使這條不長的小衚衕,成了北京一個有名的地方。

相傳,這條衚衕所以稱為趙家樓,是由於隆慶時期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曾經在此居住。雖然這個說法缺少進一步的佐證,但以趙貞吉為此衚衕的居民,是不辱沒這衚衕的,因為趙貞吉在明後期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趙貞吉是四川內江人,字孟靜,號大洲。他能在青史上留名,首先在於敢言,這既是性格的作用,也是責任感所使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一部從古北口南下,搶掠通州後進逼北京城,京師宣佈戒嚴,因這一年的干支是庚戌,故史稱此事為“庚戌之變”。在城下,蒙古致書明朝廷,要求進行通貢貿易。明世宗令禮部尚書大學士徐階召集百官商討對策,當時趙貞吉官為右春坊右中允管國子司業事,參加了這次商討。

從早晨到中午,百官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發言。這主要是百官摸不準朝廷是主戰還是主和,怕說錯了於前程不利,所以任可對不起國家,也不能耽誤自己。徐階見狀,無奈之下,要取兩個簽名簿,準備將眾人名字寫上,以此上奏。趙貞吉終於耐不住性子,出班高聲說:“城下之盟,孔子作《春秋》時以之為恥,況且如果此次允許通貢,蒙古就會入城索要不已,萬一出現內外夾攻的情況,如何防禦?”明確提出了主戰的觀點。徐階聽罷,問道:“足下一定有奇謀了?”趙貞吉說:“為今之計,請皇上出御正殿,下詔檢討自己過錯,激勵將帥,廣開言路。少下損害士氣的命令,加大賞功的力度;動員文武百官,共同守城;派官告諭諸將並監督力戰。除此以外,別的都沒用。”

一直等待商討結果的世宗,很快就從旁聽的宦官那裡知道了趙貞吉的發言,他親自給首輔嚴嵩寫了手詔,說趙某人說的對,只是有的事不該涉及,並讓嚴嵩擬詔褒獎趙貞吉。於是趙貞吉被升為左春坊左諭德兼河南道監察御史,並給賞功銀5萬兩,令其到軍前隨宜處置。但在敕命裡卻沒有給趙貞吉督戰之權,也沒說他可以統帶軍將前往軍前。這個細節,給趙貞吉帶來很大麻煩,而這是嚴嵩等人使的陰招,故意要出趙貞吉的難題。

本來,趙貞吉與嚴嵩的關係至少在表面上還可以,二人時有往來,為詩詞文字之交。但由於趙貞吉言直口利,引起嚴嵩不滿。據說,趙貞吉在會議發言之後,就到西苑嚴嵩辦公的地方,意在徵求嚴嵩對此事的意見,但門房不讓其進入,趙貞吉怒斥守門人。恰在此時,嚴嵩的乾兒趙文華也去見嚴嵩,趙文華對趙貞吉說:“你這下完了,天下大事應該慢慢商議。”正在氣憤中的趙貞吉聞言更加憤怒,他罵趙文華道:“你不過是權門的走狗,哪裡知道天下大事!”史書說“嵩聞大恨,欲敗其事”,趙文華更是要搞掉趙貞吉,於是在敕書中做了手腳。

由於沒有旨意,趙貞吉得不到運送銀子的官車,連一個護兵也沒人給他派,他只好到街上僱傭民間的車子,單騎出城去犒賞軍兵。當時,敵人的騎兵在城外來來往往,一旦遭遇,後果不堪設想。但趙貞吉憑著勇氣,硬是把銀兩送到總兵仇鸞的大營。他遍歷各軍營,傳達皇上的抗戰旨意,發散賞軍銀兩,“一時將卒感奮”,士氣高漲。

次日清晨,趙貞吉回城覆命。隨後,他把應敵方案和增加他督戰之權的請求寫成奏疏,但仇鸞趙文華等人找藉口壓下他的奏疏,致使他覆命時只能以頒旨發賞之事上奏。世宗十分不悅,認為,銀子讓你發下去了,可應敵的措施一項也沒有,這就是誆騙朝廷,為自己買好。於是,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