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8部分,東唐再續,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優異的,可是他的冒險若遇到了一個能幹的對手,則可能會一敗塗地”。李曜覺得,未必盡然。實戰中,法軍的表現的確糟糕得令人吃驚,跟淮海戰役中蔣軍的指揮水平有得一拼,所謂“五心不定,輸個乾乾淨淨”。但是看過毛奇戰前的計劃就知道,毛奇的計算,並不以敵人的無能為前提。他戰前所假設的情形,比實戰中發生的要嚴峻得多,比如他設想了奧軍搶先分割攻擊普軍並直指柏林的情況,實際上沒有發生。戰爭中意外情況永遠會發生,但是在毛奇的體系下,大多數這些意外,是比設想的好而不是壞,況且他的“訓令”領導方式還給當地指揮官的臨場發揮留下了空間。
不過富勒畢竟是軍事理論大家,他的“西洋世界軍事史”仍然是不朽的經典鉅著。在後來評價德軍總參謀部的另一傑作“施利芬計劃”的時候,一方面他和其他很多評論家一樣,認為若非小毛奇的失誤,施利芬計劃有成功的把握,另一方面,富勒又有如下中肯的論述:“施利芬計劃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錯誤它假設戰爭只限於法俄兩國,那麼德軍是可能把法國擊碎可是不管施利芬計劃是如何的成功,英國人仍然會繼續打下去”。所以跟拿破崙時代一樣,大陸上的德國人不可能戰勝英國的海洋戰略。這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德國戰略的根本弱點。應該說,這屬於大戰略,或說國家政治戰略的範疇,單單德軍總參謀部是無法控制的。
所以李曜一直認為,90年代之後的評論家,比二戰以後不久的評家可能更加客觀。毛奇與在他之前一些歐洲名將的風格大有不同,自毛奇之後,將領的培養和戰爭的進行方式,進入了真正的現代。
記得毛太祖說過,我們是透過戰爭學習戰爭,恰好毛奇半個多世紀之前也說過這麼一句話“只有傻瓜才透過自己的經驗學習,我們要透過別人的經驗學習戰爭。”
共和國的那批開國元勳,每一位都具有極為豐富的戰爭經驗,這是現代歐美將領無法比擬的,但是那是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環境逼出來的,他們大多數當年根本沒有接受完整軍事教育的條件,除了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之外別無他法。
平心而論,從別人的經驗學習,要比從自己的經驗學習,代價低得多,尤其在戰爭這個特殊的領域,有時候學費是負擔不起的。實戰經驗當然寶貴,但是經過幾十年和平歲月之後呢?當那一代人老去之後呢?個人經驗畢竟不可峙,重要的是,把這些前輩個人的戰爭經驗匯總起來,加以總結提高,還要吸取其他國家其他時代的更廣泛的經驗。
廣義的總參謀部體制,包括知識的蒐集和運用兩個方面,而現代軍隊中,知識的蒐集分給了軍事學院和科學院,狹義的參謀部更多側重知識的運用。
如今,軍械監已成功擴大化,軍事學院也已經成功培養出了第一批參謀(之前的領兵將領培訓不是系統性的),此時此刻,還不建立總參謀部,那還是李曜“一環扣一環”的風格麼?
而他此刻也看出張訓的疑惑,只見他略微思索,便即釋然,平靜而飽含熱情地道:“孤欲在此戰之後上奏陛下,成立總參謀部,與鳳閣鸞臺並列。屆時,孤將親任我大唐首任總參謀長!”
張訓聞言,愕然呆立。
為理解李曜心中的“毛奇時代”,附文一篇,主要說毛奇的三場戰爭:
中國人概括歷史,總說“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規律看來並不適合於歐洲。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從來都沒有統一過。僅就德意志諸邦而言,他們在痛苦的內亂和紛爭中度過了一千年。因此當19世紀德意志終於圓了統一的千年之夢的時候,成就這個千年偉業的英雄,當然也就在歐洲史上佔據一個極為榮耀的地位。奇怪的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象史詩中的傳奇英雄。
德國的毛奇元帥,比本系列所介紹前幾位歐洲名將的傳奇色彩要淡薄許多。他不屬於那種在戰場上間不容髮的關鍵時刻做出決定,以一己之力,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毛奇的成就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他在6年之內,無可爭議地打贏了三場戰爭。由於他在軍事上的成功,配合俾斯麥的政治謀略,分裂了一千年之久的德意志統一了,並且成為歐洲最大的強權。僅僅在普法戰爭的十年之前,這對於整個歐洲還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毛奇取得這些成就的方法,不是依靠一個亞歷山大或凱撒式的偉大人物。他親手打造了一個軍事體系,就象一臺精密而高效率的機器,然後依靠這臺機器去贏得戰爭。這臺機器,就是普魯士的總參謀部。我在這篇文章裡不打算全面介紹整個德意志統一的過程,而是集中敘述它的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