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5部分,東唐再續,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代尚難定數,何懼之有?”
李曜心道:“這說法倒和洪邁類似。”他這是想到宋人洪邁所著《容齋隨筆》有一條“取蜀將帥不利”,開頭寫道:“自巴蜀通中國後,凡割據擅命者,不過一傳再傳。”意思說凡是在四川建立割據政權的,多數是隻傳兩代就被消滅了。
其實這個看似宿命的結論並不難理解,主要是因為歷代取蜀多由兩條路,一條越秦嶺南下,一條由白帝城溯江西上。四川西部是青藏高原,南部是“不毛之地”的南中,兩線合擊,坐守這裡的割據政權無路可逃,只能坐以待斃。
至於例子,那真是舉不盛舉:蜀漢劉備傳給劉禪後被司馬昭消滅,東晉成漢雖傳五帝,但從輩份上來看還是兩代而亡。元末明初的明玉珍也是傳於明理後被朱元璋消滅。而如果沒有他李曜,則原本唐末五代也有兩例,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王建先是在兩川建立前蜀,傳至王衍為李存勖所滅。隨後李存勖的姐夫孟知祥又建立後蜀,傳至孟昶後為趙匡胤所滅。
李曜想了想王建的生平,微微沉吟道:“王建其能勝於李茂貞,未必那麼好對付。”'無風注:附文王建生平,到本書進度時為止。'
李巨川卻似乎不甚擔心,笑道:“大喜已報,右相還是”說著用眼神朝李曄御車方向微微示意。
李曜點點頭,轉身走回御車前,朝李曄笑道:“陛下久等了。”
王建,生於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長相與眾不同,為鄉里所奇——但凡古代帝王個個都是這樣。其實這還算好的,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