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
向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部分,國策[完本]作者:閃爍,向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海上巡邏機往返盤旋,不斷用高音喇叭“鼓舞”漁船上的“保釣義士”。
數千千米外,元首府內。
休息兩個多小時,紀佑國的精神好了許多,龐興龍也在九點三十分準時趕到。
聽完龐興龍的介紹,紀佑國的眉頭緊緊的鎖到了一起。
作為國務院總理,龐興龍最清楚共和國的國內情況。按照龐興龍的說法,歷經近六年的改革,產業結構調整進入到關鍵時期,很多問題與不足都暴露了出來。問題主要集中在法制與管理體制上,不足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上。
與轟轟烈烈的改革相比,共和國的法制建設嚴重滯後。
任何好的社會體制都離不開完善的法律制度,隨著改革速度加快,立法不足的問題日益明顯。拿紀佑國推行的“國退民進”政策來講,因為欠缺相關立法,很多政策從中央下達到地方後,要麼變了味、要麼沒有得到落實,改革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導致“地方保護主義”盛行。
“國退民進”的核心思想是淡化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將政府從參與者變為服務者,由“大政府”轉變成“小政府”,經濟建設由民間力量推動,全面推動市場化改革,降低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
這一改革措施動了許多人的“蛋糕”,在推廣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為欠缺相關法律,所以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許可權沒有得到約束。紀佑國敢於大力推行“國退民進”的改革政策,主要是透過軍事改革以及在印巴衝突中樹立起來的威望,獲得了軍隊的全力支援。個人威望無法取代法律在社會規則中的地位,如果沒有配套的法律體系,沒有建立起合適的管理體制,改革將難以為繼。
基礎設施的落後也是深化改革的瓶頸。
前五年,產業改革的重點是推進生產生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