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部分
向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1部分,國策[完本]作者:閃爍,向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晨皓也覺得站不住腳了,因為每佔領一處港口,就意味著將要留下一支部隊守衛港口。雖然出的時候有個軍加2個旅的兵力,到達特里凡得琅的時候,恐怕就所剩無幾了。如果真要按照袁晨皓的方法打。就得出動7個軍加個旅的兵力。在總共只有舊個軍,且3個空降軍的空降旅無法在戰役初期參戰的情況下,裴承毅沒有任何理由將半數以上的作戰部隊放在一個方向上。
如果說後勤保曰地注了後麼突擊正面寬真就擋住了去路
與後勤保障相比,突擊正面寬度的問題更加突出。
印度半島西高東低,從南到北橫貫半島的西部山脈成為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將兩側的平原地區分割開來。相對而言,東部平原更加廣袤,西部平原則非常狹窄。如果按照袁晨皓的提議。出動2個重灌甲軍與3個戰略反應軍,以半島西部沿海平原的寬度,別說讓2個重灌甲軍同時推進。就連打手 個重灌甲軍都容不下。讓戰略反應軍掃蕩內陸山地更加離譜。戰略反應軍不是山地部隊,最適合山的作戰的是空中突擊旅,而裴承毅手裡只有6支空突旅。不能隨意浪費。因為正面擺不開、側翼難以取的突破,投入前線作戰的部隊非常有限,所以用上再多的兵力。也等於浪費。
按照裴承毅的看法,重點還是得放在東面。
攻打海的巴拉的時候,派遣2個戰略反應軍與2個空突旅從沿海平原南下,以最快的度推進到金奈,並且佔領金奈港。到此。突擊部隊分頭行動”個戰略反應軍與打手 個戰略反應軍則繼續南下,掃蕩印度半島南端東南部地區。戰役行動的初期以攻佔金奈為主要目的,原因很簡單。按照共和國與斯里蘭卡達成的秘密協議,共和國佔領金奈之後,斯里蘭卡將派遣地面部隊協助作戰,也就是為共和國陸軍提供後勤保障。
當然。裴承毅不是哪種喜歡一隻仗的人。
東線為主攻方向不等放棄西線。按照裴承毅的想法,東線突擊開始前,就得從蘇拉特派遣至少打手 個戰略反應軍向南推進。該突擊部隊的任務不是沿途攻城拔寨,而是從沿海平原地區以最快的度南下,爭取在東線部隊攻佔金奈的時候到達門格洛爾,從西面包圍班加羅爾。因為攻打海的巴拉的行動不會太輕鬆,所以兩支突擊部隊包圍班加羅爾的時候,海的巴拉方向上的戰鬥也許沒有結束,或者剛剛結束。在闡述戰役思想的時候,裴承毅非常明確的提到。如果包圍班加羅爾的時候,海得巴拉方向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就要先打下班加羅爾。不給印軍任何退路,到時候打下海得巴拉,就將成為印度戰爭的收尾曲。如果情況相反的話,則要以最快的度合圍班加羅爾。然後集中兵力掃蕩周邊的區。調整好支援兵力之後再強攻班加羅爾。也就是說,戰爭要麼在海的巴拉結束,要麼在班加羅爾結束,從而避免陷入長期掃蕩
。
可以說。這是在年內結束大規模戰爭的唯一辦法。
為此。裴承毅必須留下足夠多的預備隊。按照他的計劃,戰役初期投入的作戰部隊只有6個軍與3個旅,擔任預備隊的則多站個軍與3斤,旅。因為只動用了打手 個重灌甲軍,所以在攻打班加羅爾、或者其他戰略要地的時候。裴承毅手裡還有3個重灌甲軍,足以保證順利打下任何一座大城市。
從兩人提出的戰役部署就能看出,裴承毅更注重靈活應用兵力,而袁晨皓更喜歡打大規模會戰。或者說,裴承毅更願意留下足夠多的預備隊,然後根據實際戰鬥情況決定如何應用預備隊,而袁晨皓則喜歡一上來就打垮敵人,不給對手太多的機會。
這兩種不同的軍事思想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看如何應用。
簡單的說。打得順手,袁晨皓的打法更有效。打得不順手,則裴承毅的打法更理想。
從這也能看出兩人的區別。
裴承毅走上指揮崗個的時候,共和國的軍事實力還沒有如今這麼強大,東海戰爭、南海戰爭與半島戰爭都打得很艱難,使他在指揮部隊作戰的時候養成了多留點餘地的習慣。袁晨皓具裴承毅小了舊歲,在他走上指揮崗位的時候,共和國的軍事實力已經足夠強大,日本戰爭與藏南衝突都打的很輕鬆,使他在指揮部隊作戰的時候養成了狠打猛打的習
。
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冉的指揮風格,這也無可厚非。
確定了總體戰役思想與戰役目的之後,裴承毅又開始偷懶,把制訂戰術計刮的工作丟給了袁晨皓。當然,袁晨皓沒有任何怨言,這可是學習的好機會。別說苦與累,別的人想學都沒有機會呢。
事實上,喜承毅並沒偷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