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5部分,華夏立國傳,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多的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南下。
哥特人首領菲列迪根得到了數萬兵源,軍隊一下子又龐大起來,而且他吸取了華夏騎兵作戰的風格,集中了各部落所有的戰馬,武裝成了一支騎兵。開始與羅馬軍隊作戰。羅馬人習慣了大軍團正面決戰的作戰方式。而遊牧民出身地哥特人軍隊卻學著華夏騎兵的模樣,依靠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忽進忽退,時來時去,反覆奔襲而不正面接戰,讓羅馬人手足無措,不勝其擾。羅馬軍退守幾個大城市,而鄉野地區完全被蠻族聯軍佔據。幸好這群哥特人還沒有像華夏人,不但野戰厲害,攻城更犀利。哥特人要攻下一座防禦堅固的城池難於登天。一來二去,兩軍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到了華夏元年夏天,局勢又開始有利於羅馬帝國。瓦倫斯回到君士坦丁堡,並指派了一位優秀將領塞巴斯蒂安(Sebastian主持對哥特人地戰爭。塞巴斯蒂安很快便摒棄了傳統的軍團戰法,而挑選出少量精兵,組成一支機動性很強的精銳部隊,對哥特人予以重點打擊。在一次深夜奇襲中,哥特人的一支騎兵被區區兩千人的羅馬軍伏擊全殲。菲列迪根聞風喪膽,為避免被各個擊破,不得不把手頭所有地軍隊都集中起來,在亞德里亞堡附近地平原紮營,嚴防羅馬人偷襲。塞巴斯蒂安趁機堅壁清野,逐步包圍。按塞巴斯蒂安的想法,目前只需要保持對哥特人地圍困,敵人無路可逃,只有坐以待斃。
而同一時期西部皇帝格拉提安(瓦倫斯的哥哥,羅馬帝國西部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已經在去年去世,其子格拉提安繼位)在萊茵河上大敗日耳曼人,殲敵四萬人以上。他派人來向叔叔告捷,並率高盧軍團沿萊茵河東進,準備赴援。這樣一來,討平哥特人更是指日可待。但這個好訊息卻導致了相反的結果,瓦倫斯對侄子的軍功妒嫉不已,決定立即御駕親征,趕在援軍到來前剿滅哥特叛軍。
原因很簡單。因為羅馬帝國這個時候的權力完全操縱在軍人手上,皇帝本人也必須要有突出的軍功才能保持統治穩定。瓦倫斯即位以來戰績平平,這次地哥特人叛亂久未討滅,已經引起了羅馬公民和軍隊的很大不滿。現在,塞巴斯蒂安立了大功,侄子格拉提安也威震西陲,更令瓦倫斯本人相形見絀。所以瓦倫斯才急於親自戰勝哥特叛軍,如果哥特人熬不住先行向塞巴斯蒂安投降,或者最後被侄子格拉提安的軍隊所消滅,都會讓瓦倫斯威望更加低落。再說。瓦倫斯相信了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情報。認為哥特人的軍隊總共不過一萬來人,因而過於輕視哥特人的實力,更急於奪得唾手可得的戰果。
華夏元年8月初,瓦倫斯率一支六萬人的大軍向亞德里亞堡挺進。塞巴斯蒂安得知此事後,忙派人來諫阻皇帝不要冒險親進。但在瓦倫斯看來,這反而坐實了塞巴斯蒂安想獨吞戰功的不軌居心。而一部分無能的將領因為被剝奪了軍權,所以對塞巴斯蒂安懷恨在心,向瓦倫斯大進讒言。所以瓦倫斯對塞巴斯蒂安地諫言毫不理會。決心立即對哥特人發動攻勢。塞巴斯蒂安只有捨命扈從。
看到羅馬帝國皇帝陛下御駕親征,有點心慌了,於是派人來議和,表示願意接受招撫,條件是得到色雷斯作為哥特人地屬地。瓦倫斯自覺勝券在握,對這個狂妄的要求自然嗤之以鼻,同時更增加了剿滅哥特人的決
8月2日凌晨,瓦倫斯將輜重留在亞德里亞堡城內。親率大軍出了城門,向著城北約二十公里外的哥特人大營前進。羅馬軍隊的部署是右翼騎兵在前方探路,左翼騎兵在後方掩護,而瓦倫斯親率約四萬人的羅馬步兵位於中央。
雖然由皇帝親自統帶,這支軍隊計程車氣卻並不高昂。原因很微妙。許多羅馬公民早就失去了當年的勇銳與訓練,而往往把戰鬥交給蠻族地僱傭軍,這次親自上陣,不免心中惴惴;軍中到處都是基督徒,而皇帝本人卻是異端的阿里烏斯派。不承認耶穌是神子。人們難免心中嘀咕。這個離經叛道的皇帝怎麼可能得到上帝的保佑?上帝會不會像懲罰尤利安一樣,也讓瓦倫斯一敗塗地?但直接的原因還是來自炎熱的天氣。羅馬軍已經在烈日暴曬下已經急行軍了七、八個小時了,不要說休息吃飯,連水都沒喝上幾口,大部分的將士早已飢渴難耐,筋疲力盡,走路也只能蹣跚而行。
到了中午時分,耗盡體力的羅馬將士終於看到哥特人地營地。在一個小山坡上,千百輛大篷車圍成一個完美的圓圈,這就是哥特人傳統的“車城”(wagonaager)。羅馬人隱約可以看到,在車城裡,弓弩手和步兵已經排得整整齊齊,嚴陣以待,但騎兵卻不知去向
瓦倫斯指揮羅馬軍隊開始佈陣,右翼騎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