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太原會戰,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892一1937)陸軍第70師408團上校團長(河北正定人)。1937年10月,在忻口戰役中,據守南懷化高地,曾於一夜之間衝鋒10餘次,官兵傷亡十之六七,仍率殘部奮勇反攻。戰鬥中李的右手、左臂先後被炸傷,仍不下火線,終因傷重殉職。
軍長郝夢齡犧牲,師長李仙洲,旅長於鎮河、董其武火線負傷後,陳長捷接郝夢齡任中路前敵總指揮。敵我於南懷化、紅溝谷地間往復拉鋸戰,陣地失而復得。敵主攻方向一直指向中路,不斷向南懷化投入兵力,以期直貫忻口。敵對谷地衝擊未能得逞,轉而爭奪官村以南高地。在204高地和橫山陣地,兩軍反覆爭奪,數日間幾易其手。到10月22日,進入南懷化之敵已三易聯隊。為突破僵局,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急調萱島支隊等增援忻口,並親臨督戰,於24日再次發起猛攻。敵久攻不下,遂採用毒瓦斯、燃燒彈助攻,致使守軍陣地一片火海。敵復以坑道攻擊法逐步進逼。守軍則向敵壕一側掘進坑道或窄壕,實行對壕互轟,展開地下戰。守軍官兵冒著烈火和毒氣拼死戰鬥,雙方損失嚴重,每日傷亡均以千計。如此對陣相抗達半月之久。由於忻口中國守軍的勇敢作戰,日軍自10月13日開始進攻忻口中央陣地,到10月底,雙方激戰半月之久,日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些地區。
10月底,忻口戰場局勢惡化。第14集團軍趕來晉北,連續衝殺,戰鬥力漸不能支。加之,晉東告急,太原告警,第2戰區遂作出新的部署。此時,傅作義回太原組織城防,令楊愛源去晉南組織防禦,衛立煌下令部隊停止反擊,請求增兵。11月2日夜,奉令撤離忻口陣地,向太原撤退。
忻口之役,中國軍隊先後加入戰鬥者計約16個師,傷亡約在10萬人以上;而日軍傷亡,據後來閻錫山統計,亦在4、5萬人左右。中國軍隊消耗炮彈5萬餘發,木柄手榴彈好幾百萬發,僅就這兩項數字即可想見當時戰鬥之激烈。而八路軍在敵後遊擊,使其補給瀕於枯窘,予敵以極大打擊和損害。
八路軍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在當年撰寫的《山西抗戰回憶》一文中,曾高度評價了忻口戰役的功績。他說:〃敵曾以全力猛攻忻口,遭受了忻口抗戰部隊的猛烈的襲擊。忻口戰爭是華北抗戰中最激烈的戰爭,郝、劉兩將軍在前線同時作了壯烈的犧牲,衛立煌將軍指揮下的全線部隊,雖遭受了重大傷亡,毫未動搖;許多忠勇將士的英勇奮鬥,是值得每個同胞永遠紀念的。〃
國人痛悼四英烈
當人們得知第9軍軍長郝夢齡、第54師師長劉家麒、獨立第5旅旅長鄭廷珍、第196旅旅長姜玉貞等人壯烈犧牲的訊息後,深感痛惜,忻口人民按照傳統殯儀習俗,特為他們製作了柏木棺材,以示英魂不滅,像松柏一樣,永世長青。並賦詩以祭:
將軍仗劍營門立,誓掃塵虜不顧身。
舉首雁門征戰地,要如頗牧作名臣。
將星昨隕費猜疑,戶說家傳動地哀。
慷慨購尋仇逆首,願為忠烈祭魂來
對四位將軍的英勇殉國,全國各通訊社、國內外各地報紙爭相報道,並予高度評價。
10月17日,中央通訊社以《郝夢齡等殉國》為題發表電訊稿說:
民國以來,軍長之因督戰而在沙場殉職者,實以郝軍長為第一人。吾人由此推想彼時戰鬥之劇烈,犧牲之悲壯,實足驚天地而動鬼神。郝軍長等死後,該軍士氣更為振奮,敵人聞之亦甚喪膽。此役戰績決可在將來中日戰爭史增最光榮之一頁也
中國共產黨在海外辦的巴黎《救國時報》,以《追悼抗戰殉國的民族英雄郝夢齡、劉家騏、鄭廷珍、姜玉貞諸將軍》為題,報道說:
郝夢齡、劉家騏、鄭廷珍、姜玉貞諸將軍及其他許多死難將士,為了民族解放,貢獻了他們最後一滴血。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他們戰死疆場,為國殉難,是革命軍人的無上光榮。他們的名字,將與我國曆史上一切偉大的民族英雄、革命戰士的英名永垂不朽,流芳千古。
//
…
忻口血戰(3)
…
郝、劉、鄭三將軍靈柩16日由忻口車站運上專列靈車,沿同蒲路南行。於17日晨在太原東門外革命軍人公墓舉行棺殮,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對郝軍長、劉師長忠勇殉職,極為哀悼,於靈柩抵達時,特派34軍副軍長傅存懷代表他前往致祭。各軍、政長官代表也紛往致祭。18日晚12時,郝、劉靈柩由太原啟程,南運漢口,準備公祭後擇地安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