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香港商戰風雲錄(上),溫暖寒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粵人源源不斷逃至香港。他們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勞力。 九廣鐵路的貫通,擴大了香港轉口貿易的功能。內地進口貿易的6/10、 出口貿易的4/10,均由香港轉口。 華人軸心 香港雖有寬鬆的經濟環境,港府的自由港政策在原則上對各國商人一 視同仁,但事實上,港府偏袒英商。就這一點,非英籍的洋商常常表示出 不滿。 誰來保護我們的經濟利益?這是早期華人的共同願望。華人不習慣用 法律來保護自己,他們信不過鬼佬 (洋人)擔任的法官與律師。 最早的華人社團,是以籍貫為紐帶的同鄉會,如廣州會館、番禹會館、 香山會館、東蕪會館等。待外省的華人進入香港後,又出現廣東會館、福 建會館,等等,這些會館,均由商人為核心,實際上又是同籍貫人組成的 商會。 這些會館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同籍華商、華工的利益。但它帶來的問 題也十分嚴重,不同籍貫的華人之間,常會為搶佔地盤、分配權益之事發 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或械鬥。 研究香港早期史的學者指出:開埠時的華人,就像一盤散沙。 1868年,南北行、金山莊、南洋莊的華商,在文鹹街正式成立南北行 公所。這是當時香港最大的行業商會,打破了以籍貫為條塊的社群組織格 局,在華商中第一次樹立“大中華”的觀念。 1894年,由古輝山、黃堯卿、馮華川為首的華商領袖,發起組織了中 華會館。中華會館以代表全體華商利益為宗旨,華商對港府的抗議、建議 均由中華會館的名義遞交。 1900年,中華會館改組為香港華商公局,報港府批准後,成為合法的 代表華商利益的最大社團。華商公局,成了溝通華商與港府的紐帶;為協 調華商與洋商關係、維持商業秩序、共同推動香港經濟繁榮起了很大的作 用。 第一份華文報紙《中外新報》,誕生於1858年。爾後陸續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