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香港商戰風雲錄(上),溫暖寒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嫁予張家,就帶有私房。平時,她孃家的人會給她大 把的錢。 張家共有14個孫子、12個孫女。他們均在一所學校讀書(聖保羅書院), 上一種規格檔次的學校,交一樣多的學費,上學放學同去同來。這種規矩, 到祖母過身才有變化。 香港豪門中,這麼多後代同在一校就讀,大概唯有張祝珊家族。 “一碗水得端平。”祖母郭庚常以喜悅之情感嘆道。 同居共財,使家族的財富集中,再投向新的產業、物業。張家財富成 幾何級數膨脹,同居共財是主要因素之一。 家族之魂 家族之魂,顯然就是老母郭庚。 郭庚是典型的封建遺老。她不是人們透過文學作品所熟知的那種專橫、 獨裁的富家祖輩;她極仁慈,極善良,克勤克儉,安貧樂道。 她一生吃過太多的苦,所以她的兒子對她倍加尊敬,同時,也時時教 誨妻子兒女要尊敬受過大苦大難的婆婆。 她在丈夫早逝、一家人貧窮潦倒之時,只有依靠傳統的家族制度(封 建宗法)來維持這個家,一家人上下齊心,共渡難關。在家族富裕之後, 她更信賴同居共財的舊式家族制度,只有這樣,家族成員才不會在十里洋 場數典忘宗,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家業。 郭庚積極鼓勵兒子發財致富。她對財富的渴望不是為了享受,而是證 實張家的後代有出息,告慰祖先靈位。她的財富慾望,與她的安貧樂道絕 不矛盾。 家貧出孝子,在苦難中長大的張氏四兄弟,對寡母郭庚分外孝順。這 種孝順,也必然感染他們的媳婦兒女。 張家立了許多家規。不少家規,在外人看來,既可笑,又不符人道。 這不是郭庚自作主張立的,而是她的兒子與她共同商定的。四個兒子中, 老大張玉階對封建家族制度的偏好,並不遜於他母親。 相對來說,張家對媳婦的規矩更苛刻,要求媳婦對婆婆和丈夫的指示 絕對服從。媳婦不得以丈夫不在家為藉口而遲歸;除孃家至親,不得去別 的家庭玩耍和做客,並嚴禁在外家居住;每日早晨,媳婦必須向婆婆問安, 每日還必須跟婆婆一道拜佛誦經。 張家的兒子兒媳,均在家族的各公司上班,家規規定,兄弟媳婦每日 要勤勉工作,不得有二心,每日下班,不得藉故晚歸,要立即趕回麥當奴 的祖屋,以表團結一心,心繫張氏家族。 所有的規矩,皆寫在灑金紅紙上,以匾額框之,懸之祖堂牆上。家規 用辭半文半白,祖堂古色古香,若不是現代裝束的家人聚於堂中,與清代 的大家族祖堂無異。 張家實權最後由四房張玉良掌握,張玉良有早睡習慣,他便立下一條 家規:過晚上10點,任何人都不得敲門或發出聲響,即使是他妻子也不得 回房睡覺,必須睡在子女房間或客房(在二層)。

… 頁面 125…

張家幾乎與現代生活隔緣,除逢年過節,一家人不看戲,不看電影, 不觀賽馬。收音機與後來添置的電視機,不是供家人娛樂消遣的,是供在 家庭公司上班的人瞭解資訊(資訊)的。 張家對第三代要求很嚴,大人不得溺愛子女,必須以培養後代勤奮讀 書為己任。所有張家後代求學的費用,全由家族負擔,一直負擔到留洋讀 博士不願再讀為止。 這條家規,顯示出張家對教育的重視。張家為鼓勵後代勤奮讀書,特 立獎勵制度。如考進班級前三名,或金榜提名,必到祖先靈堂慶賀,告慰 祖先,耀祖光宗。祖母郭庚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張家於五層設立佛堂,媳 婦每日都得隨婆婆身著袈裟做法事。佛祖誕辰,或家中男性生日,郭庚便 邀請相佛的親友,佛堂整日香菸嫋嫋,經聲陣陣,不絕於耳。香港是富人 的天堂,由於西方文化的長期薰陶,不少富家子弟趨趕時髦,追求洋人的 生活方式,令老一輩非常擔憂。熟悉張氏家族的人,莫不傾服不已。 有不少家族,患難之時,團結一心;發達之後,四分五裂,父子不和, 兄弟反目。唯張氏家族一如既往,一心不二,令外象之人愧嘆弗如。 家族凝聚力之象徵——祖母已是耄耄之年。如果她老人家一旦過世, 家族之魂也會隨之消散嗎?在中西文化猛烈撞擊的現代香港杜會,同居共 財究竟有多麼頑強的生命力? 圖為吐露港邊緣的一段高速公路

… 頁面 126…

第十八章老牌怡和 百年風雲傲遠東 怡和公司的前身是渣甸洋行。怡和的創始人自然是渣甸與馬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妻心亂

愛偷懶的牛

發個微信給神仙

一杯黑茶

我能聽見直男室友的心聲

星期十

菟絲美人他身嬌體弱[無限]

黃玫瑰與貓

重生之名媛再嫁

夏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