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部分
絕對零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8部分,我是特種兵之英雄本色,絕對零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是早知道了,他早就殺過來了!”
“聽你那意思這個杜聿明將軍還是個抗戰名將唄!”
楊瀟看了看他到:“從抗戰的角度來說,他的的確確是個抗戰英雄將軍!要不要把他的事蹟和你們擺擺龍門陣?”
“好啊好啊!我最敬佩的就是英雄!不管他姓共還是姓蔣,只要打鬼子的,就是這份!”說著挑起了大拇指。
“恩!說的沒錯呀!這杜聿明將軍切確是個傳奇式的人物!杜聿明,字光亭,著名抗日將領,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將領。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桂南會戰。杜聿明1912年就讀於榆林中學,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追隨蔣介石。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桂南會戰。
杜聿明從小就喜愛玩弄槍支,十二歲時,在表哥李鼎銘辦的成家坌小學讀書。在學習上得到了這位嚴師的指點。祖父母及當家的伯父杜良輔相繼去世後,杜良奎一直在外教書,素來不問家務,杜聿明只好承擔管家的重擔。由於聰穎過人,很快掌握了一套經營家務、保全家業的本領。
杜十六歲時, 其父由榆林返家,見其因操家務,學業基本荒廢,大為失望,決定把家務交侄兒杜聿成管理,杜便隨父到當時陝北二十三縣裡唯一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榆中20級丁班繼續讀書。校長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教師有陝西著名的共*黨人魏野疇、李子洲和教育家王森然、朱橫秋等。同班有後來成為共*黨人的謝子長、霍世傑和以後成為現代文學家的劉蘊華(柳青)等。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學畢業。同年8月,與比他大兩歲的曹秀清結了婚。1924年初春,不滿20歲的杜聿明與榆林同鄉閻揆要、馬師恭等人先後來到北京。杜聿明原想報考北京大學,但在京停留期間,他目睹北洋軍閥貽誤政事、膺竊國柄的黑暗。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廣告,由於革命思潮的影響和杜斌丞的薰陶,經過慎重考慮,毅然選擇投考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陝籍青年閻揆要、關麟徵、張耀明等十一人,從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輪南下廣州。在校期間,對學習從不馬虎,軍校設定的步、炮、工兵等軍事課程、戰術戰法和佇列操練的演示、模擬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極認真的學仿。杜聿明和同學們還參加了討平廣州反動商團的戰鬥,這是他第一次經歷真刀真槍的沙場衝殺。當年年底一期學員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何應欽第一教導團第一營第三連當見習官兼軍需上士。不久擢升為第二排副排長。
國民二軍高桂滋團補充營營長、大地主吳寶山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用重金聘請杜聿明為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杜鄭重地給廣州革命大本營及黃埔軍校分別寫了書信,彙報情況,請示行動。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爭取機會和馬湘聯絡,參加在北京碧雲寺停厝的孫中山先生靈櫬的守護。這時,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開赴北京,擔任京畿的衛戍勤務,重新組編的吳寶山補充營也隨團北上。到達北京後,高桂滋把補充營改為特務營,派該營進駐西山碧雲寺靜宜園,守護孫中山靈櫬。杜聿明仍任該營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
北伐戰爭,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誓師北伐。杜聿明南下歸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南京,不幸被孫傳芳的稽查隊抓獲,關進南京老虎橋監獄。隨後越獄逃到武漢,去見鄧演達。去武昌南湖學兵團找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團長張治中。隨後杜聿明在張治中學生兵團任第一營第三連中校連長。
1928年夏,張治中考察回國,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令杜為該校杭州預科大隊第二中隊中校隊長;次年初,杜回南京軍校任第七期第四隊中校隊長;同年冬又任新編第一師第二旅參謀主任。1930年初,蔣介石成立教導第二師,張治中任師長,杜聿明任該師第二旅第五團一營中校營長,不久升為該師第六團上校團長。
1932年初,徐庭瑤的第四師奉命開赴皖北參加大別山“圍剿”紅軍,在霍丘被紅軍鄺繼勳部擊敗。在關鍵時刻,徐令第二十四團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紅軍損失重大。徐庭瑤為他記首功,並上報晉升杜為少將團長。這年冬,徐升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