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部分,澳洲史,花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重要因素。
二、全方位的民族經濟的出現
養羊業的大發展推動了澳大利亞殖民地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澳大利亞
經濟在19 世紀30—40 年代,獲得了全方位的大發展。
畜牧業中,羊牛業也開始了起飛。1840 年,牛的存欄數已達80 萬頭,
1850 年猛升至190 萬頭,十年之內,牛的頭數增加了1。5 倍。養牛業的起飛
既增加了收入,如牛肉、牛骨、牛油、牛皮都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同時也提
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伴隨著養牛業的發展,澳大利亞有了自己的乳酪業,到
1850 年奶製品已能基本自給。
在這二十年中,農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有兩個: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移民的大批湧入。以移民而言,到1850 年,澳大
利亞白人人口已為40 餘萬,澳洲黑人估計為20 萬人①左右。人口的增長無疑
是農業起飛的重要推動力。
農業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小麥種植業的擴大上,因為小麥種植業是澳大利
①
參閱J。C。R。CammandJohnMcguilton,Australians,AHistoricalAtlas,Broadway,1987。P。141。
亞農業的主體。進入19世紀30年代後,小麥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詳見下表:
1835—1850 年小麥播種面積狀況表②
年代播種面積(單位:英畝)
1835年82 198
1840年138 475
1845年75 286
1850年210 103
1850年比1835年小麥種植面積擴大了1。5倍以上。一般說來,小麥播
種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50%左右,如1850年,全澳耕地面積為43萬多英畝,
而小麥播種面積在21萬英畝上下。
小麥不但擴大了播種面積,而且總產量亦大幅度增多了。小麥產量一般
每英畝14蒲式耳左右,並不算高,但由於播種面積擴大,因此總產量逐年增
多,到1850年高達439160蒲式耳,其中新南威爾士產量為15。3萬蒲式耳,
塔斯馬尼亞近16。9萬蒲式耳,南澳大利亞為6。5萬蒲式耳,菲利普為52340
蒲式耳。
當時的農業,以塔斯馬尼亞和新南威爾士最為發達。新南威爾士由於人
口眾多,產量雖高但不敷應用,需進口穀物。塔斯馬尼亞卻不然,它產量高,
人口又少,故有大批糧食出口,主要出口到新南威爾士,少量出口到英國。
以發展速度言,南澳大利亞殖民區的農業發展最快,其小麥種植業在1840
年才開始起步,是年小麥播種面積為1059英畝,五年之後的1845年卻上升
至1。9萬英畝,1850年高達41807英畝,換言之,1850年的小麥播種面積是
1840年的近40倍,十年之內增長近39倍,其發展速度真可稱得起超高速了。
南澳大利亞發明家利德雷發明了小麥收割機,是促進該殖民區農業大發展的
一個重要因素。
在小麥不斷發展的同時,菸草、棉花、乾草、水果、蔬菜以及家禽業均
有大幅度的增長,到1850年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基本自給。
畜牧業和農業是澳大利亞民族經濟的基礎。它們的起飛必然促使加工
業、礦產業、商業、銀行業的出現與發展。
加工工業逐步發展起來,並形成了自己的工業體系。這時出現的加工工
業部門主要有釀酒、製鞋、蠟燭、製糖、玻璃、制桶、煤氣、麵粉、食品等
加工工業部門。到1848年,全澳已有工業企業479家,僅麵粉工廠就有223
家。工業企業幾乎都集中在各殖民區的首府,如悉尼就是那時最大的工業城
市。當時最大的企業是悉尼砂糖精煉公司,它是1841年建立的。1848年,
澳大利亞建立了第一個鍊鐵廠,從而開始有了冶金工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