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香港商戰風雲錄(下),夢幻天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予中資,並以此 購買“政治保險”。 市場上的賣殼者,一味造殼,買家省事;無意賣殼而強買,賣家必反收 購,買家要麼不成功,要麼須付出昂貴代價。 首鋼等收購東榮,適逢其時,真是兩全具美,如俗話說:“渴睡遇到枕 頭。” 筆者拉出初稿,給數位友人看。有人質疑:堂堂的國有大型企業,還有 譽滿香江的李嘉誠,為何要跟“聲名狼藉”的李明治攬到一起? 筆者感到吃驚,隨即表示理解。故在修訂中,加一兩句簡單的說明。如 古話所說:“殺手有罪,寶劍何罪?”李明治是不是股市殺手?會不會受到 證券法例的制裁?證監會尚未拿出確鑿證據,下結論為時過早。就算李明治 是股市“罪人”,東榮何罪之有?東榮的資產及上市地位即是價值所在,見 獵心喜者大有人在。 東榮有一個完備的銷售網路。客戶是恆基、合和、信和、瑞安等地產建 築公司。上市前的1990年度,香港進口鋼筋100萬噸,東榮佔1/3,是香港 最大的鋼筋供應商之一。 首鋼的前身是建於1919年的石景山鋼鐵廠,是中國鋼鐵行業的老行尊。 首鋼來港發展,若購得東榮,如虎添翼,東榮將成為首鋼海外鋼鐵貿易的大 本營。 首鋼、長實、怡東與東榮達成的協議是:收購價每股9。28元,比市價溢 出0。08元。買家的股權分配是:首鋼佔51%,長實21%,怡東3%,一共 為75%,涉及資金2。34億港元。 首鋼為東榮的第一大股東。東榮的母公司是蘆鋼在港設立的全資附屬的 首鋼控股(香港)公司。 1993牢5月,東榮改名為首長國際。這樣,首鋼控股擁有首長國際第一 間上市公司。
… 頁面 149…
1993年4月2日,首鋼控股同長實、怡東,再次從李明治的聯合系購得 三泰實業。三泰是香港產銷電話線、電子產品的最大製造公司之一。首鋼立 足香港,邁出多無比的第一步。 三泰成為首長國際旗下的第一間上市公司,首長國際為首鋼在港上市公 司的旗艦。 其後,首鋼又與長實等多次聯手,收購了開達投資、海成集團、寶佳集 團;並大舉進軍內地,收購企業、投資工程。以首鋼收購東榮為起點,在短 短不到兩年時間,首鋼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由最初的 (收購東榮的市 值)3億港元,急劇遞增到63。6億港元! 證券分析員稱首鋼長實合組的新財團是“金指頭”,“指染”哪隻股票, 股價必飄升。股民信賴李超人,這也是中資首鋼信譽良好的回報。 來港借殼上市的中資公司,皆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大型國有企業,財力雄 厚,有備而來,志在必得。 1993年4月28日,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斥資4億多港元,全面收購康 力。康力是香港產銷電子產品的大廠家,同時又是負債大戶。康力收購時的 重估資產淨值為4。08億港元,負債淨額是10。9億港元。 中國航天是直屬國務院的一級企業,具有研製太空運輸高科技的能力, 港人熟悉的發射亞洲一號通訊衛星的長征火箭便是中國航天的業績。中國航 天購得康力,改名為航天科技,經過一系列重整,航天科技面貌一新,股價 扶搖直上。據《資本家》雜誌統計,至1993年底,航天科技市值高達3。9 億美元。 內地的大財團紛紛來港找殼購殼,把殼市推向高潮。香港的中資機構有 1000多家之眾,真正有能力購殼並消化的公司約100餘家。這些大型國企, 代表中資的主流,決定了內地資本海外輸出的流向,為香港股市增添了新內 容,中國概念股和紅籌股在香港股市的地位日益重要。 又如光大集團,1993年 3月 25日,全面收購寧發國際的母公司 Guildford,合資擁有後改名光大國際。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於6月間收購 Paragon,至年底,Paragon市值升到1。9億美元。中信旗下的保利科技收購 新海康,緊接著又透過新海康收購新貽投資,保利與新海康董事長是王震之 子王軍,王軍是中信投資總經理、香港中信董事長,默默無聞的新海康、新 貽一時名聲大噪,身價百倍。 在此前後,中國有色冶金總公司、中國冶金進口總公司、華潤集團、中 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等10多家中資公司,在港購殼上市,大有斬獲。 進港集資 香港股市之活躍,遠非內地深圳上海股市所能比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