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不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章 揮淚斬馬謖,驥行三國,趙不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良沒想到的是,當他拿此事試探陳祗的態度時,陳祗竟一口拒絕了,還坦承自己的確在宮中與關家之間牽了線,不過都是為了回報趙驥當年的提攜之恩,不願也無顏靠著皇帝的私寵升職,說這是他汝南陳家的家訓,不敢違背。

不愧是名門之後呀,既顧念著往日恩主的舊情,又保持了士大夫的風骨,難得,難得呀。

馬良本就有心提拔陳祗,乾脆樂得做個皇帝的順水人情,反正尚書令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和洽皇宮與相府之間的關係,於是晉升為陳祗為尚書郎,幫助自己打理政務。

陳祗前不久接到了趙驥的密信,讓他設法在朝中活動一下,請動皇帝下旨赦免馬謖的死罪,不過要把握好時間,要在諸葛亮處決馬謖以後再把聖旨送到漢中。

陳祗非常為難,對他來說難的不是請動皇帝下旨,而是如何把握其中的時間,好在趙驥在信裡說得明白,諸葛亮回到漢中就會處決馬謖。

陳祗與趙驥看法不同,他認為以馬氏兄弟與諸葛亮的關係,特別是在馬良還在成都擔任尚書令的情況下,諸葛亮多半不會判決馬謖死罪,可能就是小懲大誡一番罷了,但既然趙驥言之鑿鑿,那自己也就依計行事便行。

按照上級的意見辦錯了,也自然有上級自己承擔責任,可如果自己自行其是,萬一辦砸了可就得自己一個人來背鍋了。

陳祗按照趙驥信裡所提的諸葛亮撤兵時間,把馬謖犯下棄軍死罪的訊息搶先告訴了馬良。

馬良本來不信,直到陳祗故作坦白說是趙驥特意託自己來告訴馬良的,讓馬良在朝中早做準備,馬良這才著急起來,趙驥和自己共過患難,自己一度想透過婚姻拉趙驥進荊襄士人的圈子,倆人交情非比尋常,沒理由拿馬謖的性命跟自己開玩笑。

事關自己的胞弟,馬良不便親自出面,於是由陳祗私下聯絡了蔣琬、費禕、董允、郭攸之、呂乂等荊襄重臣,聯名向劉禪上書,請求赦免馬謖的死罪。

劉禪是個不管事的閒皇帝,不知道該不該答應,於是去找馬良商量,但馬良卻表示自己的親弟弟是當事人,自己不方便表態。

劉禪思來想去,只好求助自己在尚書檯唯一勉強算得上親信的陳祗,陳祗表示這還不簡單,這麼多人上書,如果不答應的話多得罪人呀,但是不能下明旨,只能派個人去漢中傳口信表明皇帝的意思,而且派去的最好還不是荊州人。

劉禪聽過大喜,陳祗這個主意果然稱得上兩全其美,不禁又對這位年輕的尚書郎高看了一眼,於是派了留守成都相府的參軍李邈作為使者前往漢中。

李邈是廣漢郪縣人,與早亡的兩位兄弟李朝、李邵並稱李氏三龍,他在劉備時期擔任了犍為太守,諸葛亮主政後又把他轉為丞相參軍,但他這個參軍有名無實,權柄遠不如名義上同為參軍的馬謖、楊儀等人,諸葛亮北伐也沒帶他,而是把他留在了成都,在留府長史張裔的手下協助處理相府所剩不多的雜務。

所以當皇帝遞來橄欖枝時,猜想諸葛亮不是真心想殺馬謖的李邈覺得這是個討好諸葛亮的好機會,忙不迭的就接下了這個任務,當天就風塵僕僕地出發趕往漢中。

漢中,諸葛亮望著跪了一地的文臣武將,起身說到:“昔孫武所以能致勝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

從公來說,馬謖犯罪該死,從私來說,諸葛亮不能被以向朗為代表的荊州士人進行利益上的捆綁裹挾,否則以後事事都要考慮荊襄人的私利,哪還怎麼處理朝政,至於殺了馬謖以後如何安撫荊襄士人,諸葛亮自信自己有的是辦法和手段。

“馬謖之罪,合當斬之”,諸葛亮轉過身不忍道,“武士何在,與我斬首來報”。

須臾,馬謖的首級就被斬下遍示諸營,同為棄軍之罪的部將張休、李盛也被一起斬首,戰敗的黃襲被褫奪職務貶為庶民,而在全軍潰敗之際能鳴鼓自持的王平則晉升為討寇將軍,領丞相參軍。

諸葛亮的這番處置極為公正,無論何人都難以說出個不對來,向朗即便心中不服也無法公開指摘,而原本藏了看好戲的益州、東州系大臣更是心下凜然,不得不收起了借赦免馬謖來討價還價,進而迫使諸葛亮在朝堂權力分配上做出一定妥協的小心思。

等李邈姍姍來遲時,馬謖的腦袋已經懸在了營門上,他心頭極度失望,但還是懷著獻媚的心思,主動求見諸葛亮說到:“秦穆公赦免了孟明才能收復西戎而稱伯,楚成王誅殺成得臣後不出兩代就衰落了,丞相因一敗而錯殺馬幼常這般的大才,實在是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演武令

魚兒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