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部分,帝國的榮耀,指環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孟子勸魏惠王多行仁義,卻和我而今所做的相合。天下人都知道我對百姓廣施仁義,就連兩軍對壘,也是仁義有加,不但善待俘虜,更善待戰死之人。而且我定下的軍紀嚴明,嚴禁搶掠百姓錢財和女子,與一般軍隊截然不同。”
“正是,這才江南百姓歸心,定遠軍所向無敵的原因。”陶安點點頭接了一句。
“那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捨棄了一般軍隊中追逐的錢財、女子等眼前小利,以大義獲取了長遠的大利?”
劉浩然的話讓朱升、陶安兩人不由深思起來,他們細細一想,道理的確如此,可就是讓人怎麼就難以接受。
“所以我覺得,孟子講仁義並不是讓人不在乎利益,甚至完全不談利益。他應該是想勸人以大義而得大利。舉個例子,商人做生意是逐利而為,但是如果堅持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他可能會減少一些眼前的小利,從而獲得義名。大家知道了他的義名,便會爭先恐後地到他這裡來買東西,他的生意不是一日好過一日,最後獲得長久的大利?”
“丞相,你此言不錯,只是你的想法過於匪夷所思了?”朱升已經被劉浩然說得有點糊塗了,當即打斷道,再讓劉浩然說下去,他心裡要掀起驚濤駭浪來。朱升知道劉浩然見識不凡,卻不知道他心裡還有這麼多讓驚訝的想法。
“楓林先生提醒的極是,我的思路有點亂,所以扯得有點遠了。”劉浩然歉意地笑了笑,繼續說道:“我的意思是,我們是不是該提倡一種新氣節。在我的想法中,這種氣節應該是文人有骨氣,敢於堅持自己的真理;軍人有志氣,要以精忠報國為己任;商人有勇氣,敢於堅持誠信和開拓精神;百姓有正氣,要讀書知禮,揚善去惡,愛國愛家。”
朱升默想一會,最後緩緩點頭道:“如此甚好!”
“而且我覺得義利之間不能簡單地分割開來。眾人堅守大義,就應該值得褒獎,而且這種褒獎不應該僅僅限於名義和口頭上,應該還要有錢財上的。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可這世界上像諸位先生這樣真正的君子又有幾個呢?”
劉浩然的話讓朱升和陶安陷入了沉思,他們一直堅持以德教化天下萬民,可是現實中讓他們清楚看到,真正能堅守德、義、仁的人沒有幾個,要不然這樣的人一出來就被稱頌有加。而劉浩然想得更遠。中國儒學思想演化到後來,簡單地將義和利分開,認為君子只能談義,利是萬萬不能碰的,而在他們的心目中,利就是錢財,就是私慾。到後來,朱家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搞得後來的儒生學士們一方面高喊著大義,一方面又離不開利,最後很多人變成了十足的偽君子,用大義去要求別人,自己的利益卻是一點都不放過。
“其實我一直認為,人活著是為了一個信念。現在戰亂時節,百姓們顛沛流離,苟且偷生,為的是一個信念,活下去。定遠軍作戰勇猛,悍不畏死,也是為了一個信念,為了自己的家人和子孫後代不再受韃虜欺凌,從此過上好日子。現在我在想,怎麼樣讓天下的百姓都接受一個信念,然後為這同一個信念奮鬥。”劉浩然繼續說道。
“護軍,你說應該是什麼信念?”李善長連忙問道,做為定遠軍後勤總管,他當然知道定遠軍百戰百勝除了訓練得法,將士用心之外,劉浩然所說的信念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數萬將士對決元軍時,無不高聲悲歌,然後滿懷心中的信念衝向敵人,這其中,時時起“教育開導”作用的錄事和參事發揮著不小的作用。
“讓他們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而奮鬥。”
“屬於自己的國家?”
“是的,韃虜欺凌我中原百姓,視為豬狗奴隸,所以元廷不是他們的國家,大家就起來反抗。他們要求自己家人和子孫後代過上一種不受欺凌的幸福生活,你們說他們堅守的信念是義還是利?”
劉浩然的話又把朱升和陶安問倒了,不過這些老百姓的義應該與君子的義不大一樣,可是他們奉行的安家治國平天下大義不正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天下太平嗎?
沉吟一會,朱升開口道:“丞相心中的天下大治應該是什麼?”
“各盡其職!”劉浩然毫不猶豫地道,“簡單地說是將士們盡心打仗,保家衛國;農夫們精心耕作,多出物產;工匠們刻苦鑽研,豐富物產;商人們用心經營,流通商貿;官吏們全心工作,為民造福。”
“丞相似乎沒有提到學子文人?”陶安等了一會,猶豫地說道。
“學子文人是這以上諸種的基礎。無論行軍打仗、耕作製造、經商做官,不讀書能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