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線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部分,中國黃埔軍校(全),西門線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生的歡迎。在當時經費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建成這樣的游泳池,確實是具有戰略眼光和治校才能的。
黃埔軍校游泳池由於建設游泳池時沒有配備更衣室,學生需要在宿舍內換上褲衩,在眾目睽睽之下再走到游泳池,這在講究軍容風紀的軍校裡,實在是有規難守,立紀自犯,並且有失斯文。1928年6月15日,軍校安排副官處將日久失修、堆滿雜物的游泳池清理好,供學生練習游泳,並嚴禁學生赤身示人,以免有傷文明風化。1929年校慶前,考慮到執信、真光、教忠、省女中的學生都來軍校參加聯歡和演出,於是在兩個游泳池之間的空地上建了一排10間磚砌鐵皮蓋頂的簡易房子作為更衣室,使設施稍加完備,並在附近還開設了一個小賣部,出售一些洗浴用品。
軍校本部北遷南京後,黃埔島上的軍校游泳池隨之被廢棄。由於長期廢置,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已是僅剩下兩個水坑的輪廓,當年的風貌蕩然無存。1984年開始維修,後又多次清疏,重鋪池底地臺,修補池邊,恢復了原有的游泳功能。原貌再現的游泳池,池中水依然和珠江水相通,隨著珠江水潮起潮落,成為供遊人參觀的一個景點。順著池水中的倒影,歷史的長卷在遊客面前開啟,黃埔師生在時代風雲中乘風破浪的矯健身姿分明就在眼前。
東征烈士墓園——黃埔先烈安魂處
從黃埔軍校校本部沿江邊向西走,在珠江岸邊有一座凱旋門式的牌坊建築,拱形的大門莊嚴肅穆,琉璃瓦頂極具民族特色。穿過高大莊嚴的牌坊往上走,沿著古樸寂靜的墓道,即來到東征烈士墓園。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統一廣東,對陳炯明叛軍等軍閥進行討伐,在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1986年攝影)歷次戰鬥中,軍校師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就是為了紀念在歷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立的。墓園裡,曾經“聞著相互的汗臭味,相視而笑”的靈魂,在松柏深處相偎長眠。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是黃埔島上最大的墓群,安葬著516位烈士遺骸,坐落在黃埔軍校校本部西南面平崗萬松嶺。墓園始建於1925年,次年6月落成,面積5萬多平方米,由紀念坊、墓道、墓冢、記功坊、入伍生和學生墓群、士兵集體墓群、蔡光舉烈士墓、17少將墓等構成,氣勢宏偉,有“小黃花崗”之稱。其中,紀念坊、墓道、墓冢、記功坊構成了墓園長達數百米的中軸線,從珠江邊直達半山腰。蔡光舉烈士墓位於中軸線東側,17位出自軍校的將校墓位於中軸線西側。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2)
1936年,黃埔軍校在墓園正門前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紀念坊面臨珠江,用花崗石和紅磚建成,有3個斗拱形門,上蓋琉璃瓦,門頂上方刻著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題寫的“東江陣亡烈士紀念坊”9個鑲金大篆體字。沿著墓道直上,就是規模宏大的烈士墓冢,墓冢成正方形,鋼筋水泥構築,安葬兩次東征時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的遺骸或骨灰,總面積100多平方米。墓群四周繞鐵欄杆,中間是一座由4根古羅馬式圓柱拱起的斗笠式碑亭,是墓群的主墓。碑亭正中立石碑,刻“東征陣亡烈士墓”。碑亭是東征陣亡將士墓群的主體建築。
碑亭後有一座兩層3個門洞的城樓式記功坊,門洞的牆壁上鐫刻烈士的英名。坊內側分別有樓梯上行,坊上刻“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坊內壁鑲有3塊石碑:其一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紀念碑”,鐫刻黃埔軍校官兵在東征中的輝煌戰績,他們都是當年在討伐東江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軍閥陳炯明戰鬥中犧牲的黃埔將士,其中共產黨員佔絕大多數;其二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題名碑”,列有237位烈士的英名(含1926年6月在獵德陣亡的連長王聲聰),此碑立於1928年,當時國共兩黨分裂,許多共產黨員烈士的姓名沒有列入;其三是“陸軍中將劉君墓碑”,記述的是國民革命軍第4團團長劉堯宸的生平和他在攻打惠州時的犧牲經過。
當年的黃埔軍校為緬懷先烈,讓後人銘記東征將士的英雄事蹟,在第一次東征結束後就決定建立東征陣亡將士公墓,並於1925年4月間,在黃埔島勘察選擇建墓地點。4月21日,周恩來奉命組織“撫卹東征陣亡將士委員會”,調查各位東征陣亡將士及其埋葬地點,開始籌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12月15日,黃埔軍校決定在本島的平崗修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並派人前往東江惠州、河源、淡水、五華、棉湖等地的戰場上收集烈士遺骸,運回墓園安葬。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於1925年12月動工興建,192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