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迦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6頁,學神十三歲,米迦樂,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下來幾天,康衛國帶著康大勇和老康老兩口在醫院忙活。省立醫院此時還是掛號難,過年期間醫生排班少,也一樣人很多。康大勇半夜就去排隊掛號,好不容易排了3天才排到號,醫生刷刷開了一堆檢查,檢查完了說是腹壁腫瘤,要住院做手術。 嚇得康老頭都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了。周老太哭唧唧的說花不起這個錢,都一把年紀了,還要花大錢遭大罪,萬一治不好那不是白花錢嗎?康老頭蹲在廚房裡悶頭抽菸,周老太抽抽泣泣,康大勇愁眉苦臉。 現在農村沒有醫保,一旦生大病就會全家返貧,周老太不願意住院動手術也是這個考慮,不能為了她一個60多歲的老太把家底兒都抖摟光了,兒子孫子還要生活的。 康衛國也不敢大包大攬,畢竟不是小病,動個手術幾千上萬的,他負擔了康老頭,下次再來一個怎麼辦?沒準老家親戚們還以為他多有錢呢。 他也愁得很,幫了吧確實是一筆大錢,不幫吧,又於心不忍。 康妙玟想了半天,“要不這樣,我……嗯上次爸爸給我找了一位老中醫學針灸,我是沒有看病開藥的本事,不如爸爸,你帶大嫂去中醫院看看?中醫或許不如開刀起效快,但沒準呢?大嫂年紀也大了,就是開刀……身體也不一定受得了。” 她不好意思喊周老太“侄媳婦”於是各論各的,她喊周老太“大嫂”,周老太喊她“小姑”。 康衛國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答應了。康大勇也是擔心老孃都60多歲了,這做個手術能不能下手術檯都不知道。農村人反而很信中醫,康大勇和康老頭都表示既然來了省城,多看幾家醫院才算沒白來,萬一中醫能治,比在身上動刀子強。 康衛國便又帶他們去了中醫院,找康妙玟的老師梅大夫看病。 這次康妙玟也去了。 梅大夫在安徽省中醫學院的附屬中醫院仁善堂坐診,見了康妙玟,笑著問她:“大半個月沒見,有沒有把針法給忘了?” “還沒有,就是還不敢給人下針。” “診脈呢?診脈要多練,來,你先給病人診脈。” 梅大夫示意周老太坐下,拿出腕枕墊在病人手腕下面。 中醫單憑診脈很難診出腫瘤、癌症等內部器官病變,知道有病,具體什麼病還是要配合西醫的檢查。中醫望聞問切是可以診病,但中醫嚴重依賴經驗,所以“老中醫”盛行,沒有足夠經驗很難判斷大病重病。 病者脈象澀而沉,是腫瘤患者常見脈象。 康妙玟診脈之後,梅大夫這才上手。診脈完畢,又看了在省立醫院的各項檢查報告,說:“中醫治療腫瘤也是可以治療的,你年紀大了,氣血虛弱,手術治療預後可能不太理想,我可以先給你開一個療程的中成藥,吃起來很方便的。主要作用是讓你的身體強健一點,然後是不讓這個腫瘤再繼續長大。吃完一個療程後再來檢查,先去省立醫院拍片子看看腫瘤的情況,要是腫瘤沒有長大甚至縮小了,那說明這個藥有用。” 周老太康老頭明顯的鬆了一口氣,連聲說:“好好好,就開中藥!我們回去一定好好吃藥!” 梅大夫留了康妙玟下來,檢查了一番她的針法,又要她開了一貼治療腹壁腫瘤的藥方。 康妙玟知道不是立即用在周老太身上的,開方就等於是中醫的考試了,抓耳撓腮的開了一個藥方出來。梅大夫一一點評,什麼藥用的對、重量也對,什麼藥的重量不對。中醫藥博大精深,藥方配伍要講究,每一味藥的重量也很有講究。總之,馬虎不得。 大年初十這天,安徽省數學會派了馬老師帶康妙玟和鄒言到中科大集訓,為期5天。 老師是科大數學系教授單墫,一對二小班教學,這可是正經科大學生都享受不到的待遇。看來,安徽省這次是對奧數國家隊名額志在必得。 集訓的日子就是不停的講題、刷題,知識點都是中學的,題型百變,但萬變都不超出中學數學。由於1988年 買了兩套房 康妙玟是本市土著, 早來晚走。鄒言是外地孩子,數學會掏錢,科大給鄒言安排在本校的學生宿舍裡。吃飯是發的科大食堂飯票菜票, 絕對管你吃飽。 大學食堂現在談不上多好吃, 大米沖沖放在蒸屜上蒸熟, 裡面的石子兒是不會給你挑出來的, 因此現在的大學食堂吃米飯都得小心別硌著牙。除此之外,青菜裡有菜青蟲不是什麼稀罕事, 黑暗料理也常有。倒是大肉包子還不錯,肉餡又大又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