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部分,梟雄在亂世,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動,或者對其構成威脅,就可以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處決。
帕特里奇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因為他知道,這也許正是羅耀武要達到的目的。
擴大打擊範圍只能增加仇恨,而仇恨又是民眾支援游擊隊,抵抗佔領軍的主要因素。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美軍嚐到了苦頭。如果將矛頭轉向那些黑暗協助游擊隊的平民,等於與東北地區一億多中國人為敵。
到時候,美日聯軍要面對的就不是幾百萬正規軍與一百多萬游擊隊,而是一億多憤怒的中國人。
帕特里奇能做的,也就只有加強後方兵力。
也就是說,讓更多的作戰部隊執行後勤保障任務,重點保護幾條主要的鐵路與公路,確保主要的軍事基地能夠正常運轉。
可惜的是,這個法子並不能消除來自游擊隊的威脅。
長崎被摧毀之後,東北地區的游擊隊大受鼓舞,並且在八月十四日發動了一系列針對美日聯軍軍事基地的襲擊行動,首次將矛頭對準了包括空軍基地在內的軍事設施。在襲擊軍事基地的戰鬥中,游擊隊甚至使用了包括反坦克導彈、八二迫擊炮、一零六無坐力炮在內的重型武器。
雖然美日聯軍及時果斷的出擊行動挫敗了大部分襲擊,但是仍然有幾座空軍基地被游擊隊攻破,近百架停在地面的作戰飛機被摧毀。戰鬥中,還有數百名美日聯軍官兵陣亡,對美日聯軍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打擊。
愈演愈烈的游擊戰讓帕特里奇認識到,如果再不發起進攻,東北戰場上的局勢很有可能失去控制。
更重要的是,這輪針對美日聯軍軍事基地的襲擊讓帕特里奇意識到,全面佔領中國是很不現實的事情,即便是全面佔領東北地區也很不現實。
從軍事上講,為了提高部隊的安全性,美日聯軍只能將軍事基地集中設定在幾條主要的鐵路與公路附近,並且離港口越近越好。這樣一來,才能縮短後勤補給線,並且集中兵力保護重要目標。
問題是,美日聯軍不可能放棄其他地區。
解決法子只有一個:讓中國人來管理中國人,即由投靠了美日聯軍的當地人組建臨時性的地區政府,甚至有需要組建一支負責維護地方治安的軍事警察部隊,由這些人負責面向平民的治安任務,從而將美日聯軍的作戰部隊抽調出來。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繁瑣的工作。
從軍事上講,要想控制整個東北地區,至少需要五十萬軍警,而且這些人員都需要接受培訓。雖然所需的教官並不多,但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帕特里奇最缺的就是時間。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成立由中國人為主的臨時地區政府很難被美國當局接受。
原因很簡單,美國已經承認臺灣當局是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而且承諾不會在戰爭中分裂中國,東北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東北地區理應由臺灣當局管轄。只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臺灣當局沒有向東北地區派遣行政官員。如果在東北成立不聽命於臺灣當局的地方政府,美國就違背了承諾。
問題是,這是當時能夠找到的唯一的解決法子。
受此影響,八月下旬,帕特里奇以聯合司令的名義,下令在東北地區招募自願人員,並且組建了幾個訓練營,開始培訓中國籍的軍警人員。因為沒有成立地方政府,所以這些人員仍然由美日聯合司令部指揮。
安排好這件事,帕特里奇才開始著手調整戰區內的軍事部署。
因為已經拿下了阜新與錦州,離山海關只有一步之遙,所以美日聯軍的主力部隊全部集中在關外。雖然下一步進攻的主要目的就是打下山海關,由此進入華北地區,但是帕特里奇非常清楚,在狹窄的沿海地區作戰對美日聯軍非常不力,所以很有需要在此之前,透過一系列的戰術行動擴大正面寬度。
這也正好符合美日聯軍的實際情況!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主動迎戰
負責敵後游擊戰的不是羅耀武,而是葉振邦。
在個人能力方面,羅耀武還是很有自知之明。雖然他是戰區總司令,在戰術、戰役與戰略層面上的決策能力無人能及,但是在游擊戰方面,出身正規軍,深受正規戰術思想薰陶的羅耀武遠不如那些在戰火薰陶中成長起來的年輕軍官,特別是在靈活選擇戰術上,羅耀武的思想較為僵化。
與羅耀武相比,葉振邦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
年輕不僅僅意味著有更加充沛的精力,也意味著沒有固定了的戰術頭腦。加上葉振邦沒有進過正規軍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