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9部分,梟雄在亂世,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臺聯軍的進攻行動遭到挫敗。
打到九月中旬,美臺聯軍都沒有攻下由王虞珉親自部署防禦的安慶。
隨著東北戰場上的戰鬥在十月初打響,大批支援航空兵被派往東北戰場,帕特里奇不得不在十月初下令結束了攻打安慶的作戰行動。
到突出部戰役結束的時候,該路美臺聯軍仍然在池州。
因為王虞珉趁此機會增強了安慶的防禦部署,將安慶變成了一座防禦強度絲毫不亞於南京的軍事要塞,所以美臺聯軍要想在短期內打下安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實上,在拿下南京之前,美臺聯軍很難向長江上游推進。
原因很簡單,僅僅依靠鐵路線與公路線,美臺聯軍的後勤保障壓力非常巨大,不得不將大批兵力部署在後勤保障線上,從而使得投入前線作戰的部隊嚴重不足。
解決後勤保障問題的唯一法子就是打通長江航道。
要想打通長江航道,就得打下南京。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掐住了長江航道的就只有南京了。
在此之前,美臺聯軍已經攻佔了蘇州,完成了對上海的包圍行動。因為上海確實無險可守,城區內有三千多萬平民,人口密度過大,如果在上海與美臺聯軍交戰的話,最受傷的肯定是平民,所以在八月初,陳必時就開始逐步撤出部署在上海的部隊,僅僅留下了十多萬民兵。
有意思的是,美臺聯軍並沒立即佔領這座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帕特里奇沒讓美臺聯軍進軍上海,主要還是為了避免背上三千多萬人的負擔。
要知道,這三千多萬人得吃飯,得生活,所佔用的資源超過了美臺聯軍的承受能力。
在東北戰場上,羅耀武就用這一法子牽制了數十萬美日軍隊。
如果美臺聯軍立即進駐上海,作戰行動一定受到影響。
直到九月初,在沒有大戰事的情況下,帕特里奇才讓美臺聯軍開進上海,首先控制了上海港,讓運送物資的船隻靠港。隨後,臺灣當局在上海市區內設立了一百多處救濟站,依照配給向市民發放生活必需品,特別是糧食與藥品。
也就是說,到九月份的時候,美軍的船隻已經能夠進入長江了。
可惜的是,美軍船隻無法沿江而上,因為在南京還有上百萬中**隊,而且部署在長江北岸的岸防部隊對美軍船隻構成了重大威脅。
為了確保船隻能夠順利進入上海港,美軍不但佔領了崇明島,在島上部署了幾套防空反導系統,還對北岸方圓一百公里範圍內的所有軍事目標、甚至是可疑目標進行了長期的持續轟炸。
由此可見,美軍要想逆江而上,至少得打下南京。
因為在攻打蕪湖與銅陵的時候,美臺聯軍就吃到了不少苦頭,所以在向池州與安慶進軍的時候,帕特里奇開闢了另外一條進軍線路。
從浙江進軍上饒,然後攻打南昌。
最初,這條進軍線路只是佯攻,即配合攻打池州與安慶,迫使王虞珉將部署在九江地區的戰略預備隊派往南昌,守衛江西省會。隨著進軍安慶的作戰行動失利,無法繼續沿長江南岸推進,該進軍線路的重要性才顯現出來。
實際上,到這一步,帕特里奇的目的已經不是攻打南昌了。
要知道,以鄱陽湖為中心九江、景德鎮、上饒、宜春、南昌、鷹潭、撫州與新餘等市是長江中下游的主要產量區之一。
因為之前沒有受到戰火威脅,該地區的糧食生產沒有受到嚴重影響。
依照美軍的統計,該地區僅二零一三年的秋糧產量就足夠養活兩億人,而鄱陽湖的水產有著更加重大的意義。
如果能夠在冬季到來之前佔領該地區,就能使中**隊失去二零一四年的夏糧。
對於已經處於糧食危機中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最為沉重的打擊。實際上,對於急於在大陸建立政權,得到民眾支援的臺灣當局來說,如果能夠控制這一產量區,也能使其形象得到極大改善。
即便對美國來說,並不存在糧食問題。
別的不說,美國在二零一三年的糧食產量至少能夠養活二十億人,除掉本國過分消費之後還能供養十億人。
可是要將這些糧食運往中國,確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美國當局還得為此買單。
與之相比,控制中國的產糧區,讓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無疑是最划算的法子。
受此影響,從九月下旬開始,美軍就把重點放在該方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