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6部分,梟雄在亂世,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離將近五百公里,而在之前的會戰中,美日聯軍的實際突擊距離從未超過三百公里,而且僅僅在羅耀武離職後的瀋陽會戰中達到這個程度。
在與羅耀武交手的會戰中,美日聯軍的實際突擊距離均在兩百公里以內。
毫無疑問,這絕不是巧合。
這個資料足以證明,羅耀武是一個非常擅長防禦作戰的軍事統帥。當然,之前的戰鬥也證明,羅耀武在指揮進攻時也很厲害。
中**隊一再退卻,不是缺乏優秀的軍事指揮官,而是缺乏足夠取勝的戰略優勢。
換句話說,如果中**隊擁有制空權,哪怕是非常短暫、也非常有限的制空權,只要能夠削弱美日聯軍的空中優勢,中**隊就不會再次失敗。
在這個問題上,帕特里奇的認識非常清楚。
事實上,只要到七月份,隨著J…20成批次的大規模服役,中國空軍就有能力在某個方向上扭轉局面,至少能夠削弱美軍的空中優勢。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不得不賭上這一把。
如此一來,美日聯軍就得打破之前的紀錄,在一次會戰中,將突擊距離由三百公里提高到五百公里。
毫無疑問,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按比例換算的問題。
依照帕特里奇的估計,要將突擊距離提高一倍,至少需要增加兩倍的主力部隊。也就是說,增派給東北戰場的主力師團應該是八個,而不是四個。
可惜的是,美國當局只給了他四個師團。
作為補充,日軍的主力師團由原先計劃的八個增加到了十二個,而且透過打通海運路線的方式,將另外二十多個日軍二線師團派往前線。
問題是,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正面作戰中,日軍頂替不了美軍,二線部隊也頂替不了主力部隊。
對此,帕特里奇非常不滿。
當然,他也只能不滿。
美國當局沒有繼續向東北戰場增兵,主要還是受政治因素影響。要知道,在東南戰場上的美軍主力部隊就只有十個師,除掉南下的兩個陸戰師,就只剩下了八個主力師。再將四個主力師派往東北,也就只有四個主力師了。
顯然,這是美軍穩住東南戰場的最少兵力。
別說再增派四個主力師,就算再增派一個都不可能。
事實上,當時美國當局還有更加宏遠的想法,即在東北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趁機在東南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如果能在打下北京之後,迅速打下南京,美國就能取得這場戰爭的關鍵勝利,從而非常體面的宣佈結束大規模作戰行動。
從政治上看,這不但能夠協助臺灣當局恢復正統地位,還能使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獲得廣泛支援。雖然戰爭絕不會在這個時候結束,但是隻要能將更多的盟國拖下水,哪怕只是象徵性的出兵,也能增強美國的國際聲望,使得戰爭的勝利最大化。
從政治角度出發,美國要想圍剿中國,並且使中國從此一蹶不振,遲早都得透過重大軍事勝利讓盟國出兵。
帕特里奇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在他看來,如果兵力投入不夠,無法在進軍北京的戰鬥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後面的一切都是浮雲。
當然,現在增兵也來不及了。
受此影響,帕特里奇只能在如何用兵的問題上做文章,即儘量透過有效戰術來彌補兵力上的缺陷。
不可否認,帕特里奇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軍事統帥。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帕特里奇犯了不少錯誤,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恐怕沒有人能夠比他做得更加出色。
要想證明自身的價值,帕特里奇必需打贏這一仗。
只有打下北京,帕特里奇才能讓那些質疑他的人相信,在這場戰爭中,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就!
第一百六十六章 主輔相承
兵力上的欠缺,迫使帕特里奇在選擇進攻方向上慎之又慎。
進行作戰規劃的時候,帕特里奇就發現,如果依照最初的設想,即在山海關方向上佯攻牽制中**隊,把主力放在北面,爭取從赤峰取得突破,最終打下承德,繞到山海關防線後方,迫使中**隊主動從山海關退防,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即美日聯軍必需在承德北面的山區裡挺進兩百多公里。
因為山區本來就適合防禦、而不是適合進攻,所以就算美日聯軍能夠打到承德,也會因後勤保障不濟,而無法繼續進軍。
事實上,因為承德也在山區裡面,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