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3部分,現代奇人續,向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儲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裡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豔,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