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部分,蔣介石成敗錄,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風,獲益不小。然而“過河拆橋”這類舊官場的為官之道畢竟是沒落、腐朽的。常言道,路不平旁人踩。蔣介石羈押胡漢民引起了國民黨官場內的極大震動,造成了反蔣派的聯合,為平息風波,蔣介石只有第二次“下野”。
術篇第79節 恩威並施
恩威並施,彈壓抗日反蔣勢力
蔣介石用各種各樣的權術對付政敵,打壓抗日力量和進步勢力。文武兩手結合,恩威並施是他經常使用的伎倆。
事例: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全國興起反對日本侵略的熱潮。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國民黨內一些政治派別、政治集團紛紛要求最高當局,組織全國軍民抗日。而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堅持反共戰爭,對日本軍的侵略繼續實行不抵抗,並且壓制一切抗日的行動。成為抗日的最大阻力。於是人們把抗日與反蔣聯絡起來,在國民黨營壘內,逐步形成一股抗日反蔣勢力。在這樣的背景下,1933年11月和1936年6月爆發了福建事變和兩廣事變。
福建事變和兩廣事變舉起抗日的旗幟,是正義之舉,蔣介石不但不支援反而進行打壓。根據不同的背景和現實的條件,分別採取不同的手法,壓制國民黨內興起的抗日反蔣勢力。
首先,用武力鎮壓福建事變。福建事變的主力是國民黨第十九路軍。1932年1月28日,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抵抗日本軍的侵略,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威震全國。蔣介石不但不獎賞他們,反而下令將這支部隊的3個師分別調離上海,準備進行肢解,遭到多方反對後,改為將往福建“圍剿”紅軍。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山海關,入侵華北。十九路軍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致電南京國民政府,請求抗日並且與桂系聯合組建“援熱聯軍”,北上抗日,蔣介石電令他們回師。時任福建省綏靖公署主任的蔣光鼐與蔡廷鍇聯名通電反對。十九路軍在蔣介石催逼下,向駐在閩西的紅軍進攻,受到嚴重損失。隨後,他們與紅軍代表共同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
從海外回國的陳銘樞積極奔走於港、粵、閩聯絡各方,組織抗日反蔣的聯合力量。在他的聯絡下,李濟深、黃琪翔、陳友仁、徐謙等人陸續由香港到達福建。11月,在福州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發表了《人民權利宣言》,宣告以“救護國家、保障人權”為大會宗旨。號召全國的革命大眾立刻起來,打倒蔣介石御用的國民黨南京政府,建立人民的徹底民主政權。大會主席團決定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推定了政府委員人選,決定廢除中華民國年號,設首都於福州。次日,由部分宣佈退出國民黨的成員聯合第三黨和神州國光社成員組建“生產人民黨”,陳銘樞為書記,隨後,福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為人民革命政府委員,李濟深任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福建事變在全國及海外華僑中引起巨大反響。福建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釋出討伐令。國民黨召開中常會,決定永遠開除陳銘樞、李濟深、陳友仁等人的黨籍,並交政府嚴行拿辦。
12月,蔣介石調遣嫡系部隊15萬人,親自坐鎮指揮,對福建展開大規模軍事進攻。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十九路軍將士們英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相繼失守,內部一些將領譁變。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等人相繼離開福建,歷時兩個月的福建事變終於失敗。
蔣介石能夠順利地解決福建事變,主要是由於雙方軍事力量太過懸殊,也由於蔣介石認識到事變對自己獨裁統治的威脅,採取各種毒辣、嚴厲的手段,在政治上進行反擊、軍事上大舉進攻,再加以從內部進行分化;從福建人民政府自身方面講,他們主張停止內戰,積極抗戰,聯共反蔣,這些行動反映了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強烈的抗日願望,這是愛國正義的行動,但他們自身也存在著弱點,未能及時提出正確的戰略策略,並且公開放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旗幟,取消孫中山遺像,使自己陷於孤立,也給了蔣介石討伐的口實。蔣介石抓住了他們的弱點,結果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就平息了這場事變。
其次,打拉結合,搞垮兩廣反蔣聯盟。1936年5月,胡漢民突然病故,廣東廣西實力派一時間失去了重心。蔣介石決定利用機會,採取措施,取消兩廣的半獨立狀態。他委派居正、孫科、王龐惠等要員前往廣州弔唁胡漢民,趁此機會,向陳濟棠提出改組廣東省政府等項要求。實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