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部分,女仙外史,你妹找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至南雄。
度庚嶺,入贛南,凡諸郡邑山谷幽邃之處,無或不到。又從撫、建以至洪都,下南康,造匡廬,在開先、歸宗、棲
賢、東林諸梵剎,延真、七靖、靈溪諸仙觀,冥搜極訪者二月有餘。
又訪竹林寺,在於層巖茂林之間。尋有數日,但微微聞有梵唄鐘聲,竟不知寺在何處,二人大疑。偶於聚仙亭遇一
老僧說偈,雲:“‘有寺本無寺,無寺乃有寺。’為佛家之化境。二位見麼?
石壁上有‘竹林寺’三字,乃周顛仙仙筆,留示世間的。向來傳言能入竹林寺者,非佛即仙,凡人何能得造其域耶?
“永青等惆帳而返。
隨泛鄱陽,抵饒州,轉而至弋陽,從玉山下龍游。一道童大病起來,就如飛趕到浦江。問鄭待詔時,不但建文帝並
未迴鑾,連朗然也無回信。永青便將病道重託付了,立刻起身。鄭洽道:“二位賢侄不用心忙,天公自有定數。老夫也
有一事借重哩。”就教請出小學士來。永青等視之,有十二、三歲,生得眉疏目朗,骨勁神融,只道是鄭洽之幼子,鹹
贊曰:“老年伯有此寧馨,真大器也!”鄭洽曰:“老夫焉得此佳兒?此是正學先生之令子。當日大司寇魏公諱澤者謫
為臨海典史,恰當搜捕正學家屬之日,因而藏匿其孤。年甫兩期,託與正學門人餘學夔;撫養七載,為人窺破,又送至
老夫處。讀書作文,甚是聰慧。今聞孝友先生之令郎歸在帝師駕下,乞二位賢侄攜去,使之骨肉相聚,以完魏公與老夫
之心事。”永青、繼業皆大喜道:“哲人有後,這是小侄之事,怎說個借重?”鄭洽就教拜了兩位世兄。那小學士回身,
又拜了鄭洽四拜,是謝別的意思。
鄭洽不覺掉下淚來,分付道:“汝須克大家聲。老夫之情,盡於此矣。”小學士亦哭個不已。繼業道:“侄輩帶方
世弟同去,也須道裝。”鄭洽道:“是呀。”亟命制起道服,到過有三四日,然後作別。
遂返吳江,到史彬家下。彬大喜道:“兩位賢侄,何去之久耶,聖駕去年在此。”永青亟問:“曾復位否?”史彬
道:“賢侄且莫心慌。聖駕自楚中來,一到舍間,次日便有人知道。吳江縣命鞏丞來伺察,我對他說:”不論有帝無帝,
有我的老頭顱在這裡。‘他微笑而去。明日,聖駕倒從舊路仍返楚中,到襄陽廖平家去了。那復位的話,我已-一奏明。
聖主說:“濟南為路甚遠,中間隔著多少關津!倘至被人識破,返誤大事。’因作一首詩偈,三緘在此,教老夫送至帝
師闕下。依著聖意而行,復位便自有日。而今聖駕已有定向,只須老夫去一尋就是。
賢侄等雖然不曾面聖,也與尋著一般,厥功莫大。兩位令尊公與程老先生向來扈從,甚為康泰。臨別時囑付二語云
:“但思盡忠,勿以父為念。‘賢侄自宜勉之。”永青繼業聽說,不勝大慟。史彬勸住了。
大家商量覆命,永青道:“焦山寺住持僧向受家父大恩,又曾學數於程年伯,小侄輩分手時,訂約在彼處會齊。今
我二人先去,看程、曾兩兄有信與否。老伯隨後而來,再商到濟南路數。庶不礙人眼目。”於是次第皆至焦山寺,住有
旬日。程知星、曾公望已在沿江南北尋遍,順流而下,徑到寺中,恰好相會。又見了史賓輔,聞知行在已有定所,不勝
大喜。於是四人各將道途經由始末,互相告訴,竟至達旦。程知星道:“我們出都是兩路,今有史年伯一行人眾,似應
分作三路回去了。”
眾皆稱善。但見:行闕老臣,喜孜孜,接得聖君詩四句;海南新使,意揚揚,率將蠻國貢諸珍。下回請看。
第五十四回 航海梯山八蠻競貢 談天說地諸子爭鋒
建文十三年八月,史彬等一行人覓了漁舟,別了住持,同到浦口登
岸。程、曾二人由淮入徐而至濟寧,史彬竟從開封而達濟南,葉永青等仍走歸德至兗。方公以一已經召還,升補紫薇省
大學士之職矣。新太守乃是莊蒞,一宿而別。三處的道路略有遠近,皆次第會於濟南。先謁過軍師,然後奏聞。
次日黎明,文、武百官會齊帝師闕下。月君臨朝,獎慰程、曾等四人,曰:“跋涉九載,總為君父盡瘁,可謂無爾
所生。”隨召史彬進見,問:“聖駕何不迴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