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研究起來,這兩句話是概括了全部歷史哲學,也概括了人類的行為哲學。人若真能修養到“不遷怒,不貳過”
,那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再三讚歎顏回,是有他的道理。譬如我們說“怨天尤人”
,就是遷怒的一例。 一個人到了困難的時候怨天,這是普通的事。 說到“怨天”
,如韓愈所說的,一個人“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
這是自然的現象。又如司馬遷《史記》中對《離騷》的評論:“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澹,未嘗不呼父母也。”這裡所指的“窮”
,並不只是沒有錢了才叫作“窮”。一件事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就叫作窮。 此時往往情不自禁地會感嘆:“唉!天呀!”身上受了什麼難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脫口而出:“我的媽呀!”
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 人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心理上就逃避現實,認為這是上天給我的不幸。“尤人”
,就是埋怨別人、諉過於人,反正是“我沒有錯”。古時平民文學中有一首詩說:“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 行人望晴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像這樣,天作哪一種天才是好天呢?
作天都難作,何況作人?所以一個人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難免的。 尤其領導的人,受人物議,更是必然。 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也就是包含了要我們效法天地廣大包容的氣度。至於“不貳過”這層修養,比起“不遷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層的功夫了。下面文章氣勢再轉,更見《論語》編排之曲折而隱含條
290
雍 也 第 六772
理之妙。
周 富 濟 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 子曰:與之釜。請益。 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子華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歲。 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這時孔子大概在當政。 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學,他因為公西赤還有母親在家,於是就代公西赤的母親請求實物配給,也就是請撥一筆安家費。 孔子說,好,給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單位,六鬥四升為一釜。 這是米穀的成數,數量不多,所以冉求為他“請益”。冉求為同學說話了,老師,一釜少了一點,給他增加一些吧!於是孔子說,好吧!加給他一庾。 庾是古代容量的單位,十六鬥。 等於說孔子原來給他五萬元,現在又增加了八萬。 大概當時冉求是在孔子那裡當總務,“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了同學,不管孔子的意見,另外自己一批給了五秉。 當時十六斛為一秉,現在來說,數字相當大,好像一下子給了三五十萬了。事後,孔子知道了,但是並沒有責怪冉求;這也是一種教育。當然現在做官就難了,以前做官,講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還要合理、合情。不像現在的時代精神,以法治為主,專講人事法規與人事管理,往往無法兼顧情理。 冉求對於這件
291
872論 語 別 裁
事情的處理,孔子如果專講法令,那冉求是不對的,很可能要撤職查辦。 但是孔子沒有追究,他始終站在教育的立場上說:“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襲。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意思是對學生們說,你們要知道,公西赤這次出使到齊國去,神氣得很;坐的是第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裝。 等於現在西裝幾十套,皮箱幾十口。 他有這許多置裝費,額外津貼,儘可以拿出一部分來給他媽媽用。 我們幫忙別人,要在人家急難的時候幫忙人家。 公西赤已經有了辦法,再給他那麼多,不是成了錦上添花嗎?
這是不必要的。這也就是所講“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的道理。不過我們經常會感覺到助人是件很難的事,這牽涉到社會心理問題。 比如有一個朋友,又窮又病,於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錢治病。 同樣是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後,就要找別的朋友了。 有時為了賙人之急,我們可以要求別人:“再來一次!”
但別人的答覆說:“今天實在不行。”
我們也許可以勉強的說:“這一次算我要的!”這就等於硬上了。 但是某人一死,朋友們又很熱心地出錢出力幫忙買棺材了。 有時候碰到這種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覺很奇怪。 當某人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