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以南,湖南、廣東一帶的人,他們還吃烏龜的肉呢!
這篇文章到此就完了。你說他迷信不迷信?
這可不知道了,也許這是他的歷史哲學。上面說了烏龜很靈驗,既然很靈驗,又自己保不住,江淮的人還吃烏龜肉,就可見不靈驗。假如不靈驗,又何必去迷信?
但一定說是迷信,上面又舉了很多靈驗的事實。 由此我們知道古人寫文章,不像現代的人寫文章沒有根。 古人寫文章不但有根有據,而且不輕易下結論,非常客觀。
264
公冶長第五152
現在回到本文。 如上面所說的,因為古人對於烏龜非常重視,魯國的大夫臧文仲居蔡,把一個玳瑁藏起來。 當年沒有博物館,臧文仲是一位大夫,在自己家裡,修了一間房子,把這個玳瑁供起來。 這間供玳瑁的房子,漂亮極了。“山節藻梲”
,就是古代木質的建築物,在樑柱上雕刻有山水。“藻”
是海藻形的花紋浮雕。“梲”
就是接梲的地方。為了供一隻烏龜,特別在家裡修一棟建築物,又修得那麼漂亮、華麗、奢侈。一般人都認為臧文仲很有智慧,很有學問。 孔子就說:“何如其知也?”——這個“知”讀“智”——像他做這樣事情的人,為什麼一般人說他很有智慧呢?
孔子認為臧文仲做這件事,太不懂事,幾乎是近於無知。他相信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時,在言行上,一舉一動,一句話,都會影響到社會風氣。 以現代社會而言,如果一個有權位的人家,養一隻小狗,給它蓋棟小洋房,就未免太過分了。 當一個社會艱難困苦的時候,這樣做是不應該的,這不能算是智。
進退揖讓之間
這裡又批評當時歷史上另外一個人——令尹子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65
252論 語 別 裁
令尹子文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名宰相。 姓鬥,名谷於菟。 楚國是當時南方新興的國家。 研究春秋戰國的歷史文化就知道,北方大概偏重於傳統守舊;到了南方,楚國是後起的國家,氣象就不同,文化思想都有新興開展的現象。 同時他也有很好的政治家。令尹子文,令尹是官名,等於後世所謂的宰相、首相。子文是封號。 他的道德、學問都很有修養,而他當時在國際間的聲望,大致相當於近代日本明治維新的名相伊藤博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
他三次上臺做首相,並沒有覺得了不起,一點也沒有高興過。“三已之,無慍色。”三次下臺卸官,他也沒有難過。 人在上臺與下臺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發表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
,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難免。 如果上臺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 下臺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臺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這是描寫當時在朝做官這種情形,古今中外都是一樣,不足為怪。不但中國,外國也是一樣。“不喜不慍”
,這是很重要的修養。此其一。其次,上臺終有下臺時。 爬山的朋友就知道,爬上去時固然很難,下山的時候更危險。因為向上爬很費力很痛苦,一定會小心。 走下坡的時候,就滿不在乎了,但往往在這時出毛病。 我們可以從爬山體會人生。 人“上臺終有下臺時”
,而
266
公冶長第五352
且老是站在臺上,永遠演上去就沒有意思了。 和電影、電視界的人一接觸就知道,再好的明星,演上十年,也就不再受歡迎了。 大家看慣了的面孔,就會生厭,必須要換新人。 所以有時下來,換個面孔,蠻好!同是一個人,到別的地方站站,蠻好!此中也頗有人生哲理。 此其二。在權位、名利之間,大家都說對富貴功名不在乎,但有人問我喜歡什麼?我一定說喜歡錢。 問我有錢沒有?我老實回答沒有錢。 當然,不應該要的錢不會去拿,危險的錢不敢去拿,所以一輩子也沒有錢。 但錢是人人喜歡的,所以要講老實話。 如果說“我絕不要錢”
,這個話真不真?很難說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