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用得非常高明。 此其一。其二:當時在陝西的李二曲,和顧亭林一樣,是不投降的知識分子,他講學於關中,所以後來顧亭林這班人,經常往陝西跑,組織反清復明的地下工作。 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徵召李二曲作官,當然李二曲是不會去作的。 後來康熙到五臺山並巡察陝西的時候,又特別命令陝西的督撫,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為當代大儒,是當代聖人,一定要親自去拜訪李二曲。 當然,李二曲也知道這是康熙下的最後一著棋,所以李二曲稱病,表示無法接駕。哪裡知道康熙說沒有關係,還是到了李二曲講學的那個鄰境,甚至說要到李家去探病。 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來,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個頭,就算投降了,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民族氣節問題;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於是躺到床上,“病”得爬不起來。 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近境,陝西督撫以下的一大堆官員,都跟在皇帝的後面,準備去看李二曲的病。 康熙先打聽一下,說李二曲實在有病,同時,李二曲也只好打發自己的兒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 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強去李家了。 否則,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罵他一頓的話,則非殺李二曲不可。 殺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殺,又有失皇帝的尊嚴,下不了臺,所以也就不去了。 安慰李二曲的兒子一番,要他善為轉達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為照顧李二曲。 還對他們說,自己因為作了皇帝,不能不回京去處
109
69論 語 別 裁
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學習,實在很有福氣。 康熙的這一番運用,就是把中國文化好的一面,用到他的權術上去了。 可是實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後世的人,不把這些罪過歸到他的權術上,反而都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捱罵,都太冤枉了。實在講,孝道的精神絕對是對的,要說它對的理由,很多很多,現在是講《論語》,不在本題外說得太多,只在這裡提一下,就可以瞭解“孝”可以治天下。由各人的孝父母,擴而充之愛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 這個精神的更深處,我們再看一下《孝經》,就瞭解了。
晚娘面孔難為人
再下來是: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歲。他問孝,孔子講解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一樣,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 還有許多年輕人連五十元也不寄來的,寄來了的,老太太老先生雖然在家裡孤孤獨獨,“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
但看到五十元還是歡歡喜喜。 所以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
110
為 政 第 二79
就算孝,但是“犬馬皆能有養”
,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有的人養狗還要買豬肝給它吃,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 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養馬一樣。這裡我們看出來了,孔子對學生講孝道與答覆從政的人講孝道完全兩樣,所以我們證明孔子前兩段話是歇後語,用隱語的。至於接著下面講孝道: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
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
(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
“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111
89論 語 別 裁
為什麼這兩節放在這裡呢?這就包括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